摘 要:财政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加强财政农业投资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但由于农业生产特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财政农业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需要政府承担较大的风险,这就导致农业财政投资占比少投入不足、对农业科技投资扶持力度不足以及农业财政投资运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层出不穷。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通过完善农业投资政策方向引导资本注入,加大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扶持力度以及加强对农业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
关键词:农业财政投资 现代农业发展 价值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041-02
一、引言
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安定和国家繁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经济发展常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而政府财政投资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相对于其他产业投资的比例逐渐下降,使得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同时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支出占比过高,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比重较低,出现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科技创新不够,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的现象。因此,通过深入分析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以有效提升财政农业投资的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财政农业投资管理的价值
(一)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在合理配置财政资金的情况下,针对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投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效,还能带动农村就业增加,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进而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二)实现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各国各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业作为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必须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而通过加强财政投资管理可以有效引导资金向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倾斜,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农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利用财政农业投资,可以有效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管理体系的全面创新与升级,加快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逐步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财政投资占比少、投入不足
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在逐年增长,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农业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需要增加。近年来,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旧偏低,不符合当前的农村优先发展政策要求,这表明,尽管农业财政投资的绝对金额在增长,但相对于其他产业的投资金额,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等费用的支出上,存在较低的比重,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方面,财政投资的不足导致我国面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下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3年以前,我国的农业基础建设支出占比重均在30%以上,但在2003年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对农业科技投资扶持力度不足
农业科技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限制农业产出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涉及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当前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高且增长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较少。例如,在2011年,美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我国的3倍多,这种现状使得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此外,我国农业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偏向试验发展,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明显偏低,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普遍达到或超过10%,而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低于5%,WKv7fm7AdcwH40D5s41W/Uc32iA4Yfzb0OgT5Qpl0Ww=极大地削弱了财政科技的创新动力和源泉,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三)农业财政投资运行制度不完善
在农业财政投资项目的确定和资金分配方面,我国的农业财政投资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缺乏科学的决策和评估机制,例如,缺乏全面、系统、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使得农业财政投资的目标不明确、项目选择不合理,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我国的农业财政投资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机制尚不成熟,极易导致农业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例如,出现农业财政投资资金流向不明、使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影响农业财政投资的效果。此外,由于制度和规定还尚不完善,农业财政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程序部分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无形中加重了财政资金的风险和损失。
四、解决财政农业投资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完善农业投资政策方向引导资本注入
首先,政府应当着眼于整体经济发展,调整农业投资税收政策,向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如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提高农业财政投资占比,如给予一定的减免或税收抵免,建立专项基金或引入财政刺激措施来支持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资助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农村旅游景区建设等方面,以增强这些产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吸引更多资本流入农业领域。政府还可以通过采取措施鼓励跨界投资,促进其他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可以推动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等其他产业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市场拓展,从而增加农业领域的投资规模。并加强对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扶持和引导,以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效率和附加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农业财政投资占比的提高。其次,农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还具有重要的非经济价值,如生态保护、农村社会稳定等,在引导农业非经济价值内容投资发展方面,政府应该制定激励政策和宣传手段来引导农业非经济价值内容投资,以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投资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非经济价值领域。例如,可以向相关方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如可持续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的推广应用等,帮助农业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开发非经济价值内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激励农产品的非经济价值,例如通过认证体系认可符合一定标准的生态农产品、传统农产品等,可以在市场上给予相应的溢价,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相关领域。又或者鼓励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科研机构等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农业非经济价值内容投资的引导与推动,加强多方合作、资源整合,提高社会公众对这些价值的认知和认可度,为投资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非经济价值挖掘与实现的目标。最后,传统的农业投资往往依赖于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限制了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率,因此,在转变投资方法建立企业、集体、个人三合一金融体系方面,应针对现行农业投资方法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并基于评估结果,对农业投资进行优化和调整,例如,建立企业、集体、个人三合一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农业投资模式,促进多元化的资本注入。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将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等纳入统一服务体系,实现为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的目的。二是推动企业、合作社、个体农户等不同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赢,促进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效益最大化。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便利性,为农业投资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大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扶持力度
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方面,一是政府应增加财政农业支出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如加强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资助,并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二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机构,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示范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奖学金、资助和培训计划,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农业科技人才。
在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方面,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农村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最后,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创新研究,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效能。同时,还可以引导农业企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
(三)加强对农业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
加强农业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全面、真实地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一是,绩效评价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综合考虑投入、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的指标,并在设置指标时应覆盖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细化量化绩效评fOy1eWwk7F7GYJkmMF/rizMBjOO6qtfrM5AcyZMazYc=价的指标,尽量使用量化指标而减少定性指标的使用,以更全面地评估项目的绩效,为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农业项目具有时间长、风险大、收益低以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因此,不同的项目应设置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例如,水果类项目的投资过程较长,需要以年为单位才能获取相关经济效益数据,而小麦类项目周期以月为单位,其获取经济效益时间短,见效快,因此在项目绩效评价时不能仅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其实施时间。三是,绩效评价应当公正公平,以客观的角度来衡量项目的投入、过程和结果等关键要素,相关评价方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按照追究机制规定进行评价追责,有效防止出现人情、关系、利益等不恰当的评价现象,以保障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四是,绩效评价结果还应具有指导、针对和提升项目实施有效性的特点,将绩效考评结果与财政预算资金投资激励相结合,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评价结果,使相关农业项目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效果和影响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完善农业投资政策方向,可以更好地引导资本注入农业领域,促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如建立更为灵活的财政政策框架,以应对农业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加强对农业市场的监管,确保农业投资的有效运作;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与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此外,加强对农业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科学设定评价指标,采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更好地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财政资金有效使用。未来,应当继续深化对财政农业投资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如根据不同农业领域的特点,制定更为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建立更灵活的科技资金拨付机制,激励企业和农户参与科技研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同时强化监管力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以促使更多的项目在执行中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马扬.我国农林业财政补贴政策比较研究[J].林业科技,2023,48(06):57-59.
[2] 朱前涛,秦昊.财政支农强度、农业碳排放及空间溢出效应[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3,43(06):10-18.
[3] 郑光华.浅谈农业事业单位财政预算项目绩效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9):49-51.
[4] 促进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3(09):2-5.
[5] 王永静,马春晓.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J].新疆农垦经济,2023(08):1-9.
[6] 田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财政农业投资模式创新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0):70-71.
[作者简介:来小磊(1983—),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本科,副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政。]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