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价值意蕴及其路径研究

2024-10-25 00:00:00傅炜杰
经济师 2024年10期

摘 要: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经济学视域看,每种制度性举措背后都有其衍生的经济学逻辑。在文化经济学框架下,文章分析探讨了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价值意蕴,基于文化经济学视域下的要素,探索在创新创业发展的路径,通过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机制建设,营造创新创业育人良好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经济学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029-03

一、引言

文化经济学理论是舶来品。最早的研究发端于国外,Guiso et al.(2006)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Does Culture Affect Economic Outcomes”一文,较早对文化影响经济结果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更具代表性的贡献在于,将文化因素定义为在宗教、宗族以及社会群体中进行待机传承且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信念、价值观等。近年来,我国经济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宽我国研究范畴,丰富研究视野。通过对文化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认识到,在这一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可以延展到劳动者(即大学生群体)本身、创新创业机制建设及资源配置上,还有创新创业文化场域的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发生的,而是一aAnjGHpNmKebEnMmaaOxJhqjQ24g6k2lLJ2yu8pmXXY=个涉及社会、市场、供求链、价值链等多个层次的系统性工作。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中,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运行机制,思考专业学习与真实世界的关联。明晰文化经济学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和影响要素,理清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培育新时代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和推动文化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经济学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创新引擎:为文化创新助推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重要现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形态,以其协同性、开放性、包容性等多样化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的宽广舞台,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体系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创业项目。文化经济内含学科交叉的逻辑理路,鼓励跨学科融合协同,助力大学生运用综合经济理论,借助丰富文化资源,推动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新已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出现的新动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其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与传播上勇于尝试、敢于突破,深入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营销策略等各环节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整合资源:助推多方协同实现“三全育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全育人”工作,“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在多元主体互动中丰富“三全育人”的实践。高校协同社会经济组织打造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将大学生、创业导师、企业合作伙伴共同纳入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推动实现各方育人主体一体发力、育人资源一体整合、育人力量一体运用,在广泛调动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拓展和畅通各参与主体间交流协作、互通信息、互享成果渠道,打通“校社企共育”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协同社会经济组织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了将创新创业育人有机嵌入进大学生的课上与课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链条上的各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为社会经济组织提供学理支撑,共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经济组织创新发展。高校和企业实现有效合作对接,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摆脱依赖于资源消耗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聚焦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空间和资源保障,以产业发展持续性在时间上实现阶段性与连贯性的统一,在空间上实现广泛性与严密性的覆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引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向更加绿色、更有动力、更可持续发展。

(三)深化认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与社会经济组织的互动机会,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创新创业,通过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多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建构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架构,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跨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在经济活动交互中产生强烈的创业冲动,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动培育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

三、文化经济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分析

(一)文化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素质劳动者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即生产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主体,因其最活跃、最能动、最革命,在文化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新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现文化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产业人才驱动,产业人才驱动的核心动力是其知识运用和创造力迸发,从事文化经济发展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实践能力直接关系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实现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旨目标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能够在文化经济领域中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引领创新传播技术等创新生产工具的运用,包括在科学技术创造方面实现重大性突破的拔尖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非凡贡献的一流青年人才,掌握文化经济领域中新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具备多样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型生产工具的技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因素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对培育文化经济领域中创新创业人才成效起着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作用。创新创业组织体系和育人成效是育人机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经济视域下的育人机制与时俱进创新是推动文化经济产业人才培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才培育更好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在文化经济产业建功显能的关键抓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没有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就没有明晰的逻辑理路和现实进路。没有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再优越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构建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加快培育更高质量、更多数量文化经济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应有之义。

(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因素

文化经济学也是开放的。这和中国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也与之契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放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上的开放,通过交叉学科、跨界组合,共同攻关等形式组队立项,这种开放的视野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感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在文化产品服务、适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新机遇。文化经济学的研究视域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对生产文化、供应文化和使用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有自身的文化属性,如何让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这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设计提出了更高挑战。

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由多种力量整合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内驱力,即主体意识。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过程中,教师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在课堂专业教学还是双创竞赛中,都要充分引导、挖掘、激活大学生主体意识,既要有教师主导,也要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格局,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主动投身双创活动中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成效。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大学生站在新时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用心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个人与奋斗发展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能够超越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把个人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在思想层面的能动性是深远持久的,是具有无穷力量的。高等院校组织筹划好开学第一课、主题团课、实习实训等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育人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只有先解决好思想问题,才能培养大学生树立形成现代人格,不断开拓专业视野,攻克科学壁垒。

其次,抓好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动思考和作为。引导大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田野了解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且也会反哺对专业学习、理论学习的思考,自发地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推进“理论、实践、再到理论”的实践闭环,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主动投身创新思考与实践的主体意识。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专研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大学生技能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及保障机制。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的提升也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和指导。首先,教师应加强创新创业育人教育理念,将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与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紧密结合,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育人专业化水平。大学生创新思想的启迪和引导具有过程性的特点,体现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学课程系统性强,内容丰富,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推进知识创新,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创新教育要有机融合,把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能力素养,让创新教育得到很好的落实。其次,完善创新师资队伍结构,深化创新师资团队发展机制。探索一站式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新模式,完善创新创业育人链条,如在学生毕业、评优评先、保研推免、第二课堂等环节中,落实创新创业培育实践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三)营造创新创业育人良好文化氛围

文化强,则青年强;青年强,则国运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综合素质教育,也是思想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与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紧密结合,螺旋渐进上升式的发展过程;不是针对某一学段或者某一阶段,而是面向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而系统的建构。因此,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首先,引领好大学生坚持从实际问题出发,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加强创新创业育人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育人事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护航科研实践、激励创造,让大学生在充满正向导向、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发展,不断攀登科研高峰,造福国家和人民。

其次,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宣传力度,营造敢闯敢创的创新热潮。选树表彰一批在科创竞赛、创新项目中的师生代表,对于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形成需要学校的大力引导和蓄力营造,同时也会受到朋辈和同伴影响。利用新媒体平台,总结好、宣传好科创育人的成果,通过论文发表、文艺创作、科技创新等成果转化,就科创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启迪思考、社会应用等环节有意识地加工处理,不断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进而打造全员参与的生动局面。

五、结语

文化经济学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链条更加全面的综合分析,包括社会、市场、高校等多元系统的、综合的要素,也对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新视角,值得理论深思和实践关照。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立德树人,在回归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同时,深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聚焦学科领域前沿,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树,邓睿,陈刚.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进路——第五届文化与经济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20,55(01):204-208.

[2]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7.

[3] 冯刚.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与深化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01):1-8.

[4] 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赵丽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2):169-172.

[6] 张敏.地方医学院校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5):37-39.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