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探析

2024-10-25 00:00:00王晓
经济师 2024年10期

摘 要:文化是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文章研究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重大意义和具体路径,通过理论研究,为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强国 意义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027-02

文化发展与民族和国家兴盛息息相关,我国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史,汇集了诸多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是新时代发展、奋进新征程中的重要助力。而文化建设又是凝神聚力、培根筑基的重要事业,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人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都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是能够彰显自身特色的强国,也是有文化建设优越性的强国,这也直接决定了我国的根本属性、发展方向等[1]。而文化强国建设是长期坚持的事业,不能简单化处理,也不能急功近利,要重视文化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增强,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在更高层次和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文化。通过分析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为具体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若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值得借鉴的内容进行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对当下文化创造新辉煌有促进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后续发展提供不可替代作用。我国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提供了栖息地,也为民族的持续壮大提供了文化、文明方面的养料滋养。不少优秀的精神与内容,与中华民族已经联系起来,成为民族自我表达、阐释的关键符号[2]。像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已经随着中华民族的历代传承印到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华文化思想绵延不断。而现代西方文化思想主要是基于古希腊、罗马等文化发展起来,各自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彼此区别又相互补充。在人类的精神体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进一步分析中西传统文化的区别,可发现中华传统文化求大同、崇尚民本、诚信等,与社会主义目标衔接;而西方思想重视理性和竞争,符合资本主义思想。在当前人类文明交汇朝着质变发展背景下,需要新的文化和思想。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历史发展中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之后世界文化联系更密切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真理光芒

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从根本层面否定了资本主义贪婪追逐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为中华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实时创新理论。这些理论在中国一次次开展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出了时代精神,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随着这些先进文化思想的融入,让革命文化体系内容变得更丰富。之后中国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印证了所坚持的思想和道路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进入到21世纪后,科学社会主义又散发出了新的生机。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思想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呈现出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特点,让其逐渐发展成为更先进的文明范式[3]。

新时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还是在21世纪开辟新境界的过程。我国在快速发展中,社会、经济、政治等都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当时理想中的社会。但党始终坚持初心,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持续完善,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密切联系人民的美好梦想,让马克思主义进入到更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彰显道义与真理的力量,而这一过程必然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于打破西方文化霸权

世界上每个国家与地区的思想文化各有特色,在世界文化丛林中,各自绽放光芒。这些文化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当被尊重。中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本意也是想让世界文化保持多样性,而非长期被西方世界的文化主导,改变过去中国与西方文化发展中的被动、被支配关系。

近代社会发展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认为,世界文化与文明的中心就在西方,而亚非拉地区是文化文明边远地区,需要被西方文明征服与教化。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主导非西方国家。一直到当今社会,西方国家仍然在观念、心理方面占据优势。正是因为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主导,文化的传输也变成了西方管理、经济思想、艺术等单方面传入非西方国家,不少国家与地区则是被动学习和模仿西方国家[4]。在提倡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仍然有国家坚持文化霸权主义,持续对外推销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当然,不能完全否认西方文化,但更不能过于美化西方文化,惨绝人寰的战争、破坏生态环境、疯狂掠夺殖民地等,这些都不能被忘记。

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世界上的文明、文化、制度等只能有一种,中国提出的文化发展观点并不相同,认为世界文明和文化具有多样性,并无世界范围内的标准范式,也无一成不变的文化。中国坚持自身发展道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带来了全新的文明发展思维,注入更新鲜和健康的因素。中国文明发展取得的成效,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也会更坚定地相信,人类文化并非一方独大,而应该是“百花齐放”[5]。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显著,需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引领,并制定具体的建设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整体且系统的,而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也在于党,党的领导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根本保障。因此需要在各个领域的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工作以及祖国统一等。作为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构成,文化强国建设意义显著。我国长期文化建设实践活动表明,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回顾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就成为引领和践行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忠实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党的发展中也始终落实文化建设任务。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坚持党的领导可以得到重要保证。需要党引领着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到具体文化强国建设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始终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以中国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作为立足点,总结好中国经验,再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从精神方面获得独立自主;凝聚更多具有奉献精神的爱国文艺工作者,培育大量艺术家人才队伍;保障意识形态工作中党的领导,切实保护好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长河中,人民是亲历者、创作者和见证者,不同时期产生的文化需求不相同。实践结果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文化工作方面的领导,而且也始终关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民性特点,正好印证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与期待,文化强国建设正好回应了民生关切。我国在努力开展“小康社会”“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也在相应提升。尤其是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水平,还要让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国家发展强盛、民族生生不息的关键动能就是文化。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不断探索,经历了器物革新、政治改良以及新文化运动、民主革命、国家建设与开放等,这个过程更是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以及强起来的体现[6]。

(三)坚持守正创新

新时代发展需要有更新的动力提供支持,也让全民的文化创造能力得到增强。文化强国建设不只是社会发展目标,也是经济建设、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作为新发展阶段的新要素,文化的来源多样,有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新兴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具体的对待方式不同,关键在于守正创新。第一,增强传统文化活力。基于历史时间维度看,要开发历史中产生的优秀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等,并从中提炼出对当代社会发展仍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从而形成适合当代人生活的文化。第二,创新传统文化。从空间维度看,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让全球共享优秀的文化。中国人从古到今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生活智慧。如:生态和谐、共同富裕、天人合一等。在技术发展、社会开放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当中,一些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更加显著。尤其是在当前数字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想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就需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构建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基因库、中华遗产标本库等。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构建起具有互动性、沉浸式和场景化的传统文化体验空间,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生活态传承的新方式。

(四)坚持互学互鉴

当今世界文明的魅力是多姿多彩,不同文明并无好坏、地位差异,只有地域和特色差异,世界上也不存在一种文明能够超出其他任何文明的文化,不应当用门户之见和宗派主义对待异域文明。人类文明在发展中需要互相学习和借鉴,只有不断借鉴与交流,才能让文明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加强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不应当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应当切实落地。

第一,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中,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艺作品,还培育了灿若繁星的文艺大师,在世界的文明史中留下了重要的记录。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要将目光放得更远,投向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在给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向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展现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外来的优秀文化,积极借鉴与吸收,让这些文化切实为中华文化的建设发挥作用。

第二,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想要增强文明对外传播的力度,需要强大的媒介作为保障,这需要加快不同形式媒体的融合,构建新的媒体传播格局,深入开展文明传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掌握现代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

第三,借助“一带一路”载体。要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文化互鉴的重要抓手,发挥和平合作、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等的丝路精神。在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等领域交流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更加多样、更广泛的文明交流活动。

(五)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那么文化事业与产业就是硬实力的一种体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影响,表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需要先进的文化作为思想引领,提供精神驱动;而文化产业与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此种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这要求在文化领域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还要让大众的文化创造力得到持续激发。文化产品的开发,先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再努力去适应国际市场,开发出更多具有国际色彩的全球文化产品。新时代人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文化产品生产函数都已经发生显著改变,文化生产内外环境也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若想可持续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就要构建起以国内消费主体为大循环、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生产、供应链。

三、结语

人类的进步,本质上是文化的进步。在我国“十四五”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篇章之际,文化强国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在坚持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引领下,积极落实: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互学互鉴,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的建设路径,努力凝聚全民族文化的创新力与创造力,铸就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谢勇军.新时代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22(04):171-173.

[2] 赵志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结构论纲[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9-27.

[3] 张妍彤.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J].国际公关,2023(06):64-66.

[4] 仇梦瑶.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D].陕西:西北大学,2019.

[5] 李群玉,黄平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强国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1):61-67.

[6] 聂世俊,张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22,38(16):110-112.

[作者简介:王晓(1988—),男,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