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其受保护地位也在逐步提升。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近年来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仍面临知识产权保护效果不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维护与管理成本较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当紧抓创新创业机遇,积极探索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科技成果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设立专项基金、配备专业化人才等有效举措增加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全面保护好知识产权,从而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与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 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021-02
前言
高校是知识产权重要的形成与存储的载体,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效能够反映出国家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对创新的保护。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对我国整个“十四五”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重点难点、方法举措、保障策略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在参与科研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权、以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1]。因此,高校应当在提高科技创新质效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政策推进、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两者合并占国内总有效发明专利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自2022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
一方面,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推动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不断出台,提高了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动力,如2020年2月教育部、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共同出台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及同月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等,这些政策既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也使得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3]。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与推进作用,不断地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对学生进行创新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培养;依托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平台,激发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鼓励大学生将创新的想法通过专利的形式合理保护,并将专利成功转化与大学生就业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高校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力度不足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环境不足、科技创新立法工作相对落后、执行效力较低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条对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进行了界定,落实单位任务或者是主要利用单位资源所取得的发明成果,其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及收益权均归单位所有。然而,部分高校仍存在教师的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界限不明确的现象,导致知识产权的形成遇到诸多障碍以及已有知识产权的流失严重。在未经高校许可或者授权的情况下,一部分高校专利或非专利技术成果被私下转让并无偿使用,一些技术合同转让或授权合同管理不善,其中未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的归属权,保密约定也不严格,如此造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薄弱,保护机制混乱。
(二)知识产权观念和知识产权行为脱节
当代大学生对知识产权保护虽具有一定的了解,但认知程度并不深入,表现在大学生整体的维权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缺乏尊重、维权意识与行为较为薄弱等。许多大学生专利保护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通过各类创新大赛涌现出的创造性的成果,由于缺乏专利保护意识,导致学生通过跟随老师做科研项目或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产生的许多科技成果因没有专利保护,而通过发表论文、辅助研究、学术研讨、公开使用等方式而向社会公开、流失出去。
(三)科技创新成果的维护成本较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权人应当按年度缴纳专利费。与此同时,申请与维护专利的过程中都需要支出一定的成本,这无疑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使得一些资金紧张的高校难以承担。因此,面对着高额的专利年费、专利维护费用,有的高校科研人员放弃了申请专利或者选择断交专利费,专利保护的水平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效能自然难以提升,且要想使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公有领域转化为经济效益,更是难上加难。
(四)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给出的数据,2022年我国仅有46.8%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到全部高校的一半。同时,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权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数量为1~2人的占比最高,为50.4%,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为0人的占比22.7%,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为3~4人的占比为16.8%,其余占比10.1%。这说明我国高校整体上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其中大部分高校是科研部门兼顾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但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但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十分有限。在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中,高校偏重于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如此便导致了科研人员在面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时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5]。
三、优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是明确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目标、推进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高校战略发展的高度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适当参考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成功做法,结合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需求与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稳健可行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力落实及全面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成果与科研的主要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属及转化流程。为了避免过早公开科技创新成果而给自身造成损失,高校可规定对于科研成果先行申请专利,而后再发表相关论文或著作。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创新成果的保障机制,如保密机制等,通过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合同的方式保护创新成果的安全。另外,针对离职离岗的科研人员,高校还应当与其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要求其在离职离岗后不得泄露权属于高校的科研成果,以此保护高校知识产权,维护高校合法权益。
(二)建立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正规化、系统化的知识产权教育极为必要。由于我国大学教育体制一直以应试性教育为主,而对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更多地是作为学校考核标准上的补充。在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方面: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案例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兴趣与认同,并由此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能力;其次,优化教育体制,推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学会用知识产权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后,设置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相关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系统化地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其专业化、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与技能。
(三)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项资金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与转化整体上严重不对等的问题,高校要维护其多项专利,就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如果高校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仅依靠科研人员自行承担则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此不但打击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热情,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成果转化。因此,建议高校建立应用于专利申请与维护、知识产权培训及保护的专项资金。同时,高校还应探索可行的知识产权归属、分担的方法,帮助科技成果的发明者分担一部分专利申请及维护费用,且对于转化获得经济效益的专利给予一定的奖励,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效能。
(四)强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开展相关工作。由此,建议高校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在该机构中配备足够的既有专业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经验,又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又能够掌握高校科技创新及专利发明的复合型人才,另外高校还应当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科研人员能够把好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关”,通过上述方式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人才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既面临着机遇又面对着挑战。为了有效保护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高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完善高校教育体制、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基金、强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全面、持续地提升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任孟学,刘文江.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30所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3,45(10):71-76.
[2] 臧萌,陈水泉,孙志梅,孙江文,于凤银,李瑞芹,闫永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2023,44(09):40-41.
[3] 吴晶博,浦静.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校科技创新耦合发展探究[J].互联网周刊,2023(17):39-41.
[4] 孔旭,刘佩佩,向萍,李国才,于得水.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J].天津科技,2023,50(08):12-16.
[5] 郭松义,张建军.浅谈高校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1):23-25.
[6] 孙曼曼.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校知识产权确权制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20):118-120.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