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正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六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会议上,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宏敏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
本刊将张宏敏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本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张宏敏: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精神特质。坚定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国之大者”。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才能获得坚守正道、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要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其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具体到浙江而言,就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认真研究并提炼总结上山文化、良渚文化、黄帝文化、大禹文化、和合文化、宋韵文化、南孔文化、阳明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基本精神,并要努力推动这些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浙江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所以,我们还要持续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8b15739c8510605b04b2db49ad552e609002c11ae2b32333a7f335866d95e779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第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相融相通。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 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 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 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用以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工作,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所以,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本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责编: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