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育人的广阔视域下,孩子的法治素养现状呈现出既有机遇又伴挑战的双重面貌。随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日益完善,孩子们接触和学习法治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对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因此,加强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法治教育,需进一步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具备高度法治素养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一、家庭与社会在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缺位
初中生法治素养培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家庭主体、学校主体和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共同营造适宜初中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良好环境。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位,在当前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处于一家独大的状态,但是效果却过度局限。本应是学校教育、家庭浸润、社会引导等三方共同发力的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因此而变成味同嚼蜡、枯燥乏味的法治知识的灌输。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初中生法治素养培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我校对1500名父母的调查问卷“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经常向你普及法治知识吗?”可知,学生普及了法治知识的家庭占比54.3%,但频率不高。
二、从家校协同育人的视角编制法治教育的内容
(一)借助作业延伸法治教育场域。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家庭作业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家长引入到《道德与法治》家庭作业完成中,与家长一起培育学生法治素养。家庭作业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让学生增强记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本堂课讲解的法治内容,设计家庭作业,覆盖法治案例分析、法治知识学习、法治知识测试等,让学生与家长一同完成。
(二)亲子共学巩固法治教育成果。《道德与法治》课要加强家校沟通,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时引入学生家长,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父母价值观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直接影响,父母法治素养高,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也会懂法、知法,法治意识、法治素养相对较高; 相反,如果父母法治素养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那么孩子也将受到影响,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正常行为,也会做出违法乱纪行为, 甚至误入歧途。可见,家长对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加强法治教育,为孩子做出榜样。《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助家校互联平台将典型的法治新闻、法治案例等推荐给学生家长,让他们学习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三、充分发挥好家庭、社会与学校法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根基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学生可以从家长身上学习到正确的法治思维方式,因而我们应该不断向家长灌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不断发挥自己在培育初中生法治素养过程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作用,在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具体来讲,家长要积极与学校联系,与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如若发现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或者生活习惯要及时主动引导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此外,家长也要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时向教师请教,从而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教育始终是初中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最重要方式,一方面学校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法治知识,提升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通过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能力,培育法治素养。
(三)借助社会教育的环境优势。初中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环境其实都属于社会领域,区别在于社会环境是否良好。要从社会层面出发,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就必须发挥各项社会资源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要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一方面需要动员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自觉投入到法治社会的维护中,另一方面也需要法治政府发挥作用,政府要根据自身状况制定合理的法治建设政策措施,积极与群众交流,打通交流渠道,培养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但是如若政府不作为,便会失去群众的信任,也会影响法治社会的建设成效。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