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绘德育“同心圆”

2024-10-24 00:00阮咏茹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树人”强调在德育过程中的全面性和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而要融入社会、家庭和其他生活场景,更好地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奠定了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学生迈向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更具专业化、规范化;社会拥有更丰富的物质资源,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场所和锻炼机会——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指向协同育人。

一、“校、家、社”协同育人之问题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学校家庭教育社区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德育发展。为此,全面了解我国现阶段学校以“校、家、社”协同教育的现状以及困境迫在眉睫。具体现状问题如下所示:

1.责任脱轨,职责分工不明确

校、家、社对学生的监管职权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以集体为主,容易忽视个别家庭的实际情况,社会对家长与学校的指导与支持,缺乏一定的“实效性”与“时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没有经过甄别的信息快速地流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学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的成效。

2.理念冲突,沟通协商不深入

学校、家庭、社会是德育的重要组织和场所,三者应该互相协商、通力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但在实际教育中,这确实难以做到的——因为“校、家、社”三方往往因为理念冲突而缺乏必要的沟通协商。

实际上,因为学生年龄特点,其价值观未完全形成,且冲动好胜,交流间难免出现纠纷,但在处理这些事件的时候家长多会站在一个对立面去“了解”事情,容易对老师产生“埋怨情绪”,质疑和批评老师,甚至投诉上访。媒体或周边人员通常也只会以“旁观者”的立场加以“点评”,其了解存在片面性和割裂性,教育观念上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参与指导的广度不足使事情恶化,使得学校德育教育起了“反向效果”,严重的直接伤害到事件中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

3.缺乏合作,资源共享不到位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且灵活的“生态系统”,其拥有的教育资源是最丰富最多样,但是据研究表明,社会资源却是利用率与参与度偏低的。家长处于不同工作领域、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其身边资源相对丰富。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校家社在育人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三方的资源基本处于零散的状态,彼此没有强烈的资源共享意识,这也导致了彼此孤立,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也自然是不到位。

二、“校、家、社”协同育人之具体策略

为适应教育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身为学校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协同教育新路径。“校、家、社”协同育人、共绘德育“同心圆”的具体策略如下所示:

1.树立共育理念,形成合作模式

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应有“领导带头”作用,率先确立“校、家、社”协调共育的发展理念,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共育模式。

唯有建立、更新共育理念,才能促成“校、家、社”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例如,学校可利用网络平台,科学合理规划,为家长提供合适的德育课程,提供活动实施场所、邀请专家到校内开展德育公益讲座,邀请家长入校学习,联系社会工作人员参与,开展相关德育实践活动。

2.立足边界意识,明确各自责任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分工不明确、职责界限不清晰等原因,会引发责任缺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家长和社区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合作伙伴,学校本着重视、公平、互利的原则,应积极主动地让家长与社区参与学校德育活动中来。除此之外,社会也应当协助学校开展家庭德育指导,还可以举办各种教育沙龙、德育活动,促进社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等。如此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或者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职责、职权,使学生的德育实践更有针对性。

3.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的德育开展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学校教育贴近学生成长的科学渠道,家庭则能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状态和水平,社会能有效弥补家庭与学校的资源匮乏。因此,在德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三者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服务。

学校:整合共育资源,打造特色教育。

学校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地方实际大力调动学校课程资源,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开放性、整合性,打造学校特色德育活动。例如,开展“君子习礼”特色课程,围绕我国传统的“八礼四仪”等礼仪知识,邀请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参与,从而拉近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以礼育人”的德育特色。

家庭:巧用家长资源,养成良好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理所应当成为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影响也是全面且持久的。因此家庭教育应充分利用、合理地开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多样化的体验,得到多方位的发展。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而教师也可布置学生在家中完成相关德育任务,从而传承家庭美德。

社会:借力社会资源,创设实践场所。

社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操作的德育实践方式。所以,要利用社会资源,和社区协作,建立社区实践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实践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场地和锻炼机会,从而开阔学生的成长视野,对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实现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意味着“校、家、社”三方要制定并遵循共同的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对学生的共同责任,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最佳途径,主动拓宽“校、家、社”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使得协同育人规范化、策略化、现代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