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育评价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评价方式要体现出情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在全面实施评价改革的背景下,要注重建立评价观测平台、关注评价多元主体、发挥评价结果对评价过程的监控性作用,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开发测评工具,体现评价的全程性、统一性的要求,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现阶段深入分析初中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挑战,并提出优化措施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挑战
(一)教师对评价的不重视导致评价过程一带而过。语文学科作为中考三大学科当中最不可忽视的一门,与数学、英语在分数上占有相同比例,但相较于另外两门学科而言初中语文所受到的关注并不多。作为汉语言文化的承载体,从小耳濡目染的语文,在提升成绩时,很多学生却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了“语文学习与天赋相关、成绩好坏因人而异”的观点,导致对语文的重视度一直不高。
(二)“唯分数论”观点导致对过程性评价忽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即使在当前“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唯分数论”观点仍然存在,并非教师的观点未被扭转,而是很多家长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仍然存在“内卷”“过于看重”的现象。基于此,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一直从不间断,甚至很多学生也存在了分数攀比的现象。但是语文本质上提升分数比较困难,过程性评价在最终的结果面前“站不住脚”,更加导致师生、家长对结果性评价的看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反而被“抛之脑后”。
(三)教师教育评价素质不足导致评价效果难以体现。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教育评价素质显然不过关,甚至无论是在岗前岗后培训还是在教研活动中,甚少有专门设计教育评价的成长性活动,教师的教育评价仍然停留在背诵抽查、试卷检测,至多在项目活动下设计几项评价内容,远远达不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的效果和价值也难以体现。
二、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
(一)构建观测平台,建立评价网络。一方面,要从整个课程发展的层面考虑评价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评价内部形成评价实践体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评价紧密结合,“评价无处不在”是评价实践取得效果的重要前提,而新课标为教育评价的实施建立了体系网络,要各方面一一落实,才能保证评价效果的展现。
(二)融合多元主体,提高评价信度。教师在教育评价实施环节中应当融合多元主体,除教师评价之外,还应考虑到学生评价、同学评价MHyLAw8sPLrV0F5zq/aANw==家长评价在其中的作用,倡导其他主体参与到评价环节中,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反馈,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自我、评估自我,从而提升自我。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为例,其涉及了古今中外文化当中的“交友之道”,引导学生整理交友材料、探讨交友经历。另外,设计了实践活动“向朋友展示自我”,以小组实践方式开展共同策划、组织和实施本次活动,邀请各科老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拟一份发言提纲,按照提纲的顺序介绍自我,还可设计一些辅助材料,给同学和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
(三)设计评价工具,确保评价效度。1.评价工具应用的全程性:充分发挥过程档案袋的个性化评价作用。例如,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习描写景物”。通过评价量表,能清晰判断文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语言运用目标;能否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多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2.评价工具应用的真实性:命制以搭载学习任务为基础的情境化试题。设计情境化的测试题应当注意两点:命题应当真实,抓住真实情境;学习任务应当真实,以此产生真实的学习产品,从而发挥有效测量的作用。
(四)发挥反馈作用,落实评价力度。在现阶段评价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立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真实的评价数据,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所呈现的内容,发挥评价反馈的作用,从而落实评价力度,促进评价变革的有效实施。如在教师实施评价中,发现上述“情景题评价”中学生的反馈效果不理想,即使学生能够读懂题目,也难以针对题目做出正确的情境反馈。因此,针对评价结果,教师要反思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结果做出反应,确保学生的真实发展。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