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培养创新思维的接班人,科学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过硬的观察能力日趋重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来优化设计科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探究作业,为学生呈现趣味化、多元化的观察活动,进而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观察能力;有效培养
观察是一种以视觉为主、融合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观察活动中蕴含思维活动,因此,人们也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向,解决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观察活动,并在没有外界要求的情况下,主动而有效地开展课外观察活动,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义
俗话说:“学习从思考开始,思考从怀疑开始。”为了使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科学知识,教师需要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激发他们探究新知和解决困惑的欲望。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发现许多新奇有趣或平凡但对生活影响深远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可见,小学科学教学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对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科学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参与实验观察活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原理,通过科学思维分析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形成严谨求真、大胆质疑、合作共享的意识。特别是在新课标中,强调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考虑到整个单元的活动设计,特别是在以观察为主的单元,在设计活动时,更要注意观察活动的进阶性、趣味性,活动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在执教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制定整个单元的观察计划,从种子到发芽、再到长成茎和叶、再到开花和结果、甚至是种子的传播进行系统的观察,了解凤仙花的一生,让学生感觉到观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长此以往,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培养
1.制订观察计划,引导有效观察
在小学科学课堂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真正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制定科学的观察计划,让学生专心细致地观察,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更多的观察技巧和方法。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在小学科学观察活动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有观察的思想和观念,在观察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科素养。小学生好奇心、主动性比较强,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确保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启发性,让学生按照观察计划去探索知识和实践操作。例如,在执教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可以借助一些科学仪器让学生进行观察,如本单元要用到放大镜、显微镜,学生是比较有兴趣的,特别是有些仪器没有接触过,学生更具未知现象的求知欲。由于观察活动涉及的物体种类较多,教师应设置有区别的观察目标。教师应提前为学生设定观察任务和目标,让学生记录水中物体的实际起伏。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开展观察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正式的观察活动之前,让学生对下沉和漂浮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起伏,让学生将大小相对相近的物体放入水中,感知物体的漂浮情况;其次,教师可以将不同的物品依次放入水中,让学生根据物品的特点观察漂浮的变化;再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体积与起伏之间缺乏相关性的科学理论进行验证和分析,以获得有效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组建学习小组,实现思维共享
合作探究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成小组,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分享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科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完“浮沉”后,教师可以以土豆为例,探索其浮沉原理。在实验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包括土豆块、水槽等,向学生展示其浮沉现象,然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其次,在形成小组学习后,教师可以将实验器材分发给他们,鼓励小组成员就相同的问题交流想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支持小组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此外,教师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明确合作探索的内容,实现探索的方向。例如,土豆块在不同的液体中表现不同。这和液体本身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们就能知道他们要去哪里。沉入液体A中的土豆块和冒出来的泡沫有什么区别?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中获得灵感。小组探究后,可以组织学生选出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形成探究报告,与其他小组分享,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提高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对科学问题有明确的探究方向,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固定的单一思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设计有趣实验,完成观察任务
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验内容,增强实验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足,但好奇心强,热爱游戏,有强烈的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部分时,可以设定实验目标,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水测量时间。在游戏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看时间的前提下,在心里数,时间60秒,最接近60秒的学生获胜,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同学们可以发现,原来测量时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每个同学留下的钟表都不能准确地测量时间,为什么呢?这就产生了学习和探索如何测量时间的欲望。然后引入实验主题,让学生思考在没有钟表的古代如何测量时间。测定了水的回用时间,并进行了试验。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并用秒表测量水流速度,得出相关结论。当孔径尺寸一定,初始水位一定时,同样的水流出所需的时间基本相同。因此,水流可以帮助我们测量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水测时间的原理和特点,通过实践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调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和科学实验的形式,渗透科学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探究和掌握更多的科学实验规律,并且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和观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靖.刍议小学科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N].科学导报,2022-10-28(B03).
[2]徐晨来,吴秋影,高翔.小学科学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10):29-32.
[3]李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2(33):141-143.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