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2024-10-24 00:00丘奎珍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教—学—评”一致性作为重点,突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评价三者浑然一体,各要素之间要达成一致性。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一、基于新课标,制订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制订清晰的评价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学习目标应以新课标为依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

首先,研读新课标,厘清素养表现。“分数除法”单元内容主要指向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其次,分析编排意图,确定核心目标。“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和基础课,适应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利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划分表现层次,制订表现性目标。直观层面,能运用除法“平均分”意义进行折纸、画图操作,运用面积模型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分子,能被整数整除和不能被整数整除的除法意义。脱离直观,能从算式出发运算,能归纳“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能关联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与分数除法,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制订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够达成,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否得以发展,这需要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与实施学习路径和评价任务。

1.分析学习起点

教师需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技能水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分数除以整数”设计的前测题中包含了分数除以整数,分子能被整数整除和不能被整除的计算,考查学生是否根据已学的整数除法、小数除法经验进行迁移,是否具有“转化”的意识和运用策略。考查学生能否借助直观模型,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检测对意义的理解程度。

2.分析学习路径

通过前测结果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少数同学能够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依据评价目标和前测情况,“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的学习路径应是:首先,通过折纸操作活动,借助面积模型进行计算÷2,并形成分数除以整数分子能被整除的方法;其次,借助面积模型进行计算÷3,形成分数除以整数分子不能被整除的方法,突破学生理解难点“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也就是求的”;第三,脱离直观,从算式出发进行运算,归纳总结,形成分数除法计算的普遍性方法;最后,沟通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感悟运算一致性。

3.任务设计实施

“分数除以整数”中的学习任务设计,意在让学生经历操作,借助面积模型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感悟运算一致性。同时还要提供能建立直观认识的学习材料如纸张、面积模型等,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新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根据以上分析,可设计如下四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再用算式表示结果。

问题1:÷2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问题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问题3:您能说出计算这道题的方法吗?

【任务二】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利用手中学具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再用算式表示结果。

问题1:计算÷3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问题2:你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问题3:你还想到其他方法吗?

问题4:对比两道题的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任务三】练习应用,总结算法。

问题1:分数除以整数都可以这样算吗?

问题2:你能计算这两道题吗?÷ 6= ,÷ 12= 。

问题3:对比分析四道算式,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任务四】沟通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感悟运算一致性。

问题1:40÷2= ,0.4÷2= ,÷2= ,你能计算吗?

问题2:你发现了什么?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通过实践操作,借助面积模型,使抽象的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的过程具体化。本节课的任务设计与实施,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从直观形象走向更加抽象,感悟计算知识中的本质,建立计算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三、依据评价任务,创新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以评促教,以评导学,使教、学、评保持高度一致。

1.组织学习方式,深入思考实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有深度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

如学习任务一和任务二,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观察迁移、自主探索÷2和÷ 3的计算过程。任务三需要学生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总结归纳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探索多元表征,促进联系转换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学生不同的理解水平,多元表征学习可以有效实现数学知识的多元建构、数学经验的多元积累、数学思维的多元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学习任务一与任务二的探究活动,学生用不同方法得到计算结果,有的只能通过折纸进行表征,有的能用半抽象的面积模型进行解释,有的能直接用语言描述。在多元表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方法,进而辨析不同思路,推理出计算方法,从而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背后的道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3.预设学习反馈,实施多元对话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根据学习活动中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活动,推进教学实施。

如任务一的学习,让学生展示汇报不同算法。教师预设反馈,按照任务完成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展示学生的作品:只是折纸直观得到计算结果;会画面积图,用分数单位解释过程的;既会画图,又会用分数单位解释单位细分的,还能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关联,转化乘法计算的。在学生读懂他人作品基础上,小组讨论“这些算法都可以吗”,最后围绕算法交流“有什么不一样”。如此反馈,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观察、比较、多元对话中,明晰自己想法的优缺点,学习不同的思考方法,提升思维水平。多元对话保障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反馈保持一致,以及学生学习的表现性目标保持一致。

四、教学评价诊断,反思改进教学

“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嵌入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又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进而引领、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

1.制订评价量规,关注理解程度

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依据“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学习目标制订以下评价量规。

测试题:把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先画一画,涂一涂,再用算式表示结果。

水平层次及具体表现:水平 0,不会涂或不能准确计算结果。水平 1,能列出÷5的算式。水平2,能列出÷5的算式,能正确把平均分成5份涂正确。水平3,计算正确,涂正确,还能结合面积模型正确用语言加以解释描述。

2.分析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层次

运用评价量规进行对学生作品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明晰学生所处的水平层次。测试题中,学生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图形解释清楚计算的道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达到水平3的层次。

3.反思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反馈寻找改善教学的对策,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就如测试题中,依然有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算理,在后续的教学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说理练习,教师可以在具体课时教学中设计操作活动,结合面积模型说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制订清晰的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与评价任务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把评价贯穿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调整,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