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有”课堂,落地核心素养

2024-10-24 00:00叶绮敏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应该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打造富有趣味、有深度、有效度且可延伸的课堂环境,让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落地。

一、导入有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习的钥匙,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新授课,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课堂导入是先决条件。课堂导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有:巧设悬念、活动或游戏引入、时政视频导入等。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青春的情绪”时,笔者模仿“超级演说家”,利用一体机随机抽取一位学生上台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播报。在一体机抽奖的过程中,学生们觉得既紧张又好玩,被抽中的学生感到既兴奋又害怕。笔者给播报完的学生送上一个大气球,该学生顿时眉开眼笑,接着趁其不意把气球砸破,该学生被吓得轻愣一下,最后让学生分享整个环节的心情。学生说经历了几个心情变化,从一开始的兴奋到上台播报的紧张,再到获奖的喜悦,后来被吓得害怕,心情跌宕起伏。笔者顺势指出这种兴奋、紧张、喜悦、害怕的感觉,就是情绪,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就这样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自然地展开了。

二、讲授有深度,培养关键能力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师需要吃透教材,研究新课标要求进行深度备课,采用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方式,精心设置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进阶式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探究和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完成进阶性任务,从而培养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使核心素养的落地具体化,从而提高课程育人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深度还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时,书本内容介绍了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成功成为创新型国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卡点瓶颈,常常被某些国家“卡脖子”,这导致中国在某些领域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段内容背后的含义,笔者给他们观看了一些视频材料,比如××舟被无理扣押、我国高科技企业遭受恶意打压、以及某些国家阻挠我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等等。通过这种做法,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

三、评价有效度,促进师生发展

课堂评价作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推动教学理念转变和创新方面,多元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应侧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在评价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改进现有的结果评价系统,同时加强对过程的评价,还可以尝试探索增值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尽可能多样化,把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互为补充。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合理利用网络”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针对网络的利与弊展开讨论。在辩论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不仅对于那些口齿伶俐、表达有逻辑的学生给予表扬,还要对那些表达不太流畅的学生表示鼓励。即便发现个别学生答非所问,也应该给予适度的肯定并提供指导。这样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课后有实践,实现育人价值

实践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更加深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落地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效实现价值引领。课后,学生完成应用与迁移的学科任务,达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课堂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实现知行统一,激发学生公共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关爱他人收获幸福,笔者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老人家们被逗得非常开心,学生们也收获了满足感和幸福感。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时,笔者给学生布置寒假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到中山市革命先烈的故居进行参观,了解革命先烈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