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树立大课程的教育理念,既要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又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摒弃学科本位主义,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充分挖掘两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促使教学走向综合化,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增强学科教学优势。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由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所决定。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决定思政课程必须突破学科教学思维界限,融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推动学生全面解读社会,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二)由两门学科的共同特征所决定。无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还是语文学科,两者都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熏陶与感染,这是两门学科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
(三)由中学阶段学生的特征所决定。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作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熏陶与教育,发挥大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四)由当前的教育背景所决定。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倡“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构建反思,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在复杂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推动 “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彰显育人价值。例如,我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整合了价值目标相统一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冰心的《荷叶·母亲》。我首先请学生们分享与父母交往暖心片段,如:放学到家,妈妈已烧好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爸爸半夜醒来给我盖被子;假期一家人出游研学……重温父母之爱后,再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冰心奶奶的节选作品:“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师生陶醉其中,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深处的“孝心”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整合教学素材,促进深度学习。例如,我们在带领学生探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时,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做负责人的公民,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不妨引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建立有意义的联结。首先让学生就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展开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在具体生活情景中,辩证认识责任与苦乐的关系。然后,师生共同领悟梁启超阔达而睿智的观点:“自觉承担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尽得大责任获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获得小快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整合语文素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建立有意义的联结,实现知识正迁移,促进深度学习。
(三)整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的内容时,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歌朗诵,也可以导入“黄河颂” 这一语文元素,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质的共同培养。
(四)整合教学评价,促进知行合一。例如,我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三框《国家司法机关》时,开展了“被告人吴锋贩卖毒品案庭审程序”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进课堂,指导学生编写庭审案例并模拟开庭审理,教师综合运用观察、提问和访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既有利于克服纸质评价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提升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切身感受法律的庄重威严,树立崇尚法治精神、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