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德育和智育处于同等地位,学校能够打破陈旧教学的局限,引导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德育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行,让学生终身受益。基于此,教师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革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以《孟子》选篇为例,寻找其与德育之间的契合点,在传统经典阅读中渗透德育,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内容,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教师面对学生开展传统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降低传统经典篇章的理解难度,在情境中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经典篇章的魅力,对知识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此期间,语文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渗透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发挥传统经典篇章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纠正学生不良的思想观念。如在学习《孟子》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在课堂中视频引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赏心得,引出“战争”的话题,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为后续的分析解读奠定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明确孟子的文章逻辑是非常严密,若想读出这篇文章的味道,必须理解孟子的推理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缓解学生紧绷的神经,让学生带入到角色中感悟和体会,明确对君王而言“仁”是“以民为本”,启发学生思考“于个人而言‘仁’是什么?”借此开展德育教育,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加深其对“仁”的理解,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仁”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战争相关的场景和影像,例如古代战争的残酷场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对于社会的影响。教师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时,也可以细致地分析社会现实对于文化品质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的演变不是与社会环境脱离的,而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这种引入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兴趣和理解,也能够掌握更为深刻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从而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合作探究,渗透德育
语文教师开展传统经典阅读教学时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入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文章内容,在沟通中产生思维碰撞。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指明方向并寻找契机开展德育教育,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受到传统经典篇章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学习《孟子》选篇《富贵不能淫》时,从作者介绍引入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学常识,接着围绕文章内容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互动探究,“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妾妇之道’的原则是什么?作者写‘妾妇之道’的用意是什么?3.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以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些杰出人物为楷模,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些问题都是文章内容的细节和深层次的引申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教师借助传统经典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紧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多种课堂活动,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学生思想趋于成熟,教师要紧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和创新,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学习《孟子》选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充《孟子》的文化常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给予学生时间研读文章,思考课件中呈现的问题“1.文章开篇列举古代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理清文章内容后开展随堂练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呈现相关的案例加以引导,鼓励学生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教师需要注重鼓励学生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比如,让学生选取一些知名人物,分析他们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磨难,以及什么因素成就了他们的成功。教师还需要注意合理地渗透德育。例如,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自我反省,通过对自身缺点的认识来找出潜在的问题,进而改善自己,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四、品读语言,渗透德育
在新时期下,语文教师开展传统经典阅读期间,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品鉴,让学生感知《孟子》选篇的语言特点,在分析中渗透德育,抛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知作者的情感内涵,走进作者的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打破以往阅读教学的局限性,在分析品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文本的鉴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孟子》选篇《鱼我所欲也》时,教师要先明确学习的重点,在阅读中帮助学生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在疏通文义后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深入分析,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作者的论点,思考“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的语句,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明确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从正面展开论证;“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看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并设置问题“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借此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产生思想熏陶,让学生保持善心。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