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舞蹈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实现舞蹈与文化的融合。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具体实践中,要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了解文化、感悟文化、宣传文化、总结文化。
一、了解文化
在学习民族舞蹈之前要了解民族文化,研究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分析舞蹈动作与服饰,探究舞蹈的音乐与节奏,参与舞蹈实践与体验,逐渐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升审美水平。大部分舞蹈动作源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际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语言。通过分析这些动作,可以了解民族的生活习惯、劳动方式及审美观念。同时,舞蹈服饰也反映了民族文化。以蒙古舞为例,蒙古舞与蒙古族人民狩猎、游牧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作为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这一点在蒙古舞服饰中有所反映。且蒙古族的舞蹈浑厚、含蓄、豪迈,与蒙古族人民粗犷的性格和广袤的草原相对应。在节奏方面,蒙古族舞蹈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盈,在挥手、扬鞭、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淳朴,热情、勇敢,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学习蒙古舞之前,学生要提前了解蒙古族文化。站在文化视角,体会蒙古族舞蹈的动作、节奏、服饰等内容,加强其对蒙古族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二、感悟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文化,这也使得我国舞蹈文化体系日益丰富。舞蹈孕育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舞蹈也能直接反映民族的精神面貌,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鲜明的特色,展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体验。以钢叉舞为例,其是流传于缙云的一种以钢叉为道具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明隆庆年间。钢叉舞最早是古代战前练武脱胎而来的游戏舞蹈,随着这一舞蹈习俗的传播,钢叉舞逐渐变成了祭祀舞蹈,意在驱鬼辟邪,寄托对神的信念和期望,保佑太平,祈求丰收,而随着民族文化发展至今,钢叉舞已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在教学时,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收集与钢叉舞有关的文化内容,感悟传统文化,并根据网上的视频模仿钢叉舞的动作,进行排练表演。
三、宣传文化
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传承,高中生应当借助舞蹈感受民族文化,并参与文化宣传中,逐渐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家国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由学生自行组队,选择一种民族舞蹈,进行社会宣传。宣传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上利用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学生要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编辑成文案,并将模仿表演视频上传网络。在班级组织小型的竞赛,比一比哪组学生上传的文案和视频受到的关注度更高,以此达到宣传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目的。线下则是与当地的文化馆建立联系,通过文艺汇演、文化宣传等活动,向本市居民宣传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文化宣传过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真正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
四、总结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产,涵盖了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多个层面,是民族身份和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在高中舞蹈教育中,总结传统文化意味着深入剖析其内涵,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体会民族的发展历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意义。舞蹈作为古老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少数民族中舞蹈的过程也是祈祷的过程,这与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可以组织文化总结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总结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华夏子孙也总会凭着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环境,所以许多民族对于种植有着很深的情感,在舞蹈中也有体现。比如:许多舞蹈的内涵在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保证人们安居乐业。人们将美好且幸福的生活祈愿寄托在舞蹈中,也体现在自己的双手中,这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