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路径探究

2024-10-24 00:00赵小芹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一、内驱引导,拓展学生数学眼光

(一)预习表单,深度学习的前置动力

预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度学习的前置动力。设置预习表单不仅对学生深入准确的认知起着纽带作用,也是师生课堂充分互动的重要前提。

为此,笔者依循“内容列出——难点标注——疑问记录”设置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操作的预习表单,引导学生找出难点、激发兴趣点,通过预习解决已有疑问,带着深度疑问上课,为课堂教学效果做好支撑。

(二)情境互动,深度学习的兴趣动力

情景式教学强调自主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有效的情景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成为深度学习的兴趣动力。

比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一群小猴正在观察树上的香蕉,他们想知道树上有多少香蕉。请你扮演小猴进行仔细观察。这样的情境设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通过观察,逐步发现了乘法的奥秘。

二、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一)教学分层,深度学习的挑战动力

教学分层能针对性地给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两道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

问题1:剪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并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问题2: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本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部分学生通过剪切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更有一些学生将一个梯形从两个腰的中点连线,将上部分梯形和下部分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公式。

(二)问题引导,深度学习的思维动力

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容易陷入沉闷的课堂氛围,对此,笔者通过问题设置挖掘其背后的趣味元素,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数学思维层面。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一节新授课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练习:有三个三角形,分别被一张纸遮住,只露出一个角。笔者让学生根据所露出的角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三、实践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一)小组合作,深度学习的创新动力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创新思考,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和创新启发,使解决问题变得更容易。

比如在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上,笔者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在3×3的小正方形格中可以找出许多正方形,现在请你把包含这颗红心的正方形涂上颜色(见图1)。

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多角度进行填涂。每个小组4人,一个负责涂色,一个负责记录数量,一个负责叙述成果,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分配工作。大部分小组很快涂出图2,有的小组涂出图3、图4、图5、图6或图7。

(二)实践拓展,深度学习的应用动力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判断,得出其实践结论,从而完成其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应用能力构建。

比如在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课程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实践题:使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凑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目标是寻找一种拼法,使得拼出的图形的周长最短。大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为此,笔者鼓励大家动手“拼一拼”“求一求”“比一比”,探索出最佳的答案。最终,学生成功找出三种不同的拼法。

这次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了解了背后原理,形成了相应的解题策略,提升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模型意识和数据意识。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