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感声韵之美 悟境界之远

2024-10-24 00:00王冬梅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基于文化传承的古诗词教学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文化的浸润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温润敏感的诗心。

一、基于学情,有层次地指导诵读

1.点拨式:分明停与连,读出节奏

学生在幼童时期诵读儿歌、古诗,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小学阶段古诗教学应顺势而导,随机而引。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古诗《江南》,可通过三步来点拨学生读好节奏:

第一步,听老师读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学生认真听,体会停顿点;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一朵小莲花,让学生把莲花“种”到诗句中停顿明显的地方;

第三步,学生试读体会,感受恰当停顿的意义。学生听一听、“种一种”、读一读,便能逐步掌握五言诗歌的二/三节奏。

在中高年级诗词诵读教学时,可以对学生明确提出节奏要求:谁能节奏分明地读读这首诗(词)?可以基于学生的诵读实际适当点拨:“这位同学诵读这首七言绝句读出了四/三节奏,很有味道。”也可以拓展更多停连形式:“这首诗除了用四/三节奏读,还可以怎样读?”(指导按二/二/三节奏读)

2.导引式:饱满气与声,读出韵律

押韵是古诗词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韵脚隐含着不同的情绪和态度,如开口呼ai\ang等往往表达昂扬、豪迈的情绪,而撮口呼üe\üɑn等常常表达忧郁、低沉的心情。因此,韵脚发音到位非常重要。

如李白《望天门山》一诗的韵字为“开”“回”“来”,以开口呼“ai”为韵脚,发音时气流畅快地从喉部向外流出,发出的声音响亮、明朗,既能展现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又能传达出作者的豪壮气概和旷达胸怀。小学生对此很难自觉发现,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可以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关注韵字,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发现其用韵的特点,诵读时注意口腔的开合度、唇齿的配合度,使声气更加饱满,从声韵上体会天门山的雄奇气象和作者的豪壮情怀。

3.生发式:丰富态与式,读出意趣

教师可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如用踏歌的方式诵读李白的《赠汪伦》,读出汪伦的热情好客;以一曲《阳关三叠》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伴奏,有助于体会诗人的送别深情,体悟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送别文化;西湖四季风光、朝晚景致的图景展现,更容易让学生感受以西子喻西湖的高妙所在。诵读的样态越丰富越生动,越有利于读出古诗词的意味和情趣。

二、搭设支架,有深度地领会诗意

1.描绘式:想象画面,丰富言辞

小学阶段写景诗有40多首。读此类诗词要“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的教学,先引导学生试说想象中的面画,再学习范例,最后生动描绘画面,使其想象更为丰富细致,语言表达也更为精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风光活现眼前,帮学生建构起对西湖之美的全方位感知,也为体会诗人的情感作好了铺垫。

2.表演式:情境对话,展现场景

古诗词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类就是描写人事,体会这样的生活场景,情境对话与表演无疑是上佳选择。如学习《池上》一诗,便可展开一场有意思的对话。

对话一

师:小娃,小娃,你撑着小艇去干什么呀?

生:我去采白莲呀。

师:(探过头一瞧)哇,你采了这么多莲花、莲蓬,心情怎么样啊?

生:我当然很高兴啊!

师:来,把这份高兴读出来。(生读前两句)

对话二

师:小娃,这水灵灵的莲子好吃吗?

生:可好吃了,我刚才就尝过了。

师:可以让我也尝尝吗?(伸手取出莲子)这莲子吃起来清新爽口,又带着一丝丝甜味,怪不得你忍不住要“偷采白莲回呢”!

生:是啊,我就是挡不住莲子美味的诱惑,才一个人撑着小艇来采的呀!

对话三

师:小娃,你出来采白莲,爸爸、妈妈知道吗?你怕不怕被他们知道啊?

生:怕呀!要是被他们知道,肯定得挨骂。

师:为了不让他们知道,你才“偷偷地”来采摘。那就悄悄地读读这两句诗。

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探究式:聚焦关键,探寻文化

学生的疑惑点往往也是诗词理解的关键点。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疑惑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如《凉州词》后两句诗的意思老师不教学生也能明白,但为什么诗人要这样表达,学生未必明了。战场上军纪严明,怎可醉酒?醉卧沙场竟还说“君莫笑”,这是何等的狂放不羁?这样的表达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强烈冲突。此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讨论交流,甚至展开辩论,学生便能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对于战争母题的古诗文化现象会有深层次的领悟。

三、创设情境,生发体会与感悟

1.追溯式:知人论世,体会独特情感

古诗词学习绕不开对作者生平的了解。但知人论世的策略依然离不开儿童视角、文化传承,必须对收集、汇总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资料进行文字加工,转化为儿童容易理解的语言,将关键信息凸显出来。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了体会杜甫的“喜欲狂”,教师整理了“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有了逻辑起点,感受诗情的目标更容易落到实处。

2.连缀式:以诗带诗,丰厚情感体悟

对于小学生而言,仅凭一首诗词认识一个作家,体悟一种感情,往往比较困难。可以拓展阅读作者的相关作品,或是不同作者表达同一类情感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如教学陆游《示儿》一诗,可以将其一生所作的爱国诗篇连缀推出,引导学生深情诵读;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可以抓住“灯”的意象,连缀众多诗词大家关于“灯”的作品,理解这一意象隐含的深层意蕴,体会纳兰性德“千帐灯”背后的绵绵情思。如此,以诗带诗,纵横联结,互文映照,学生的理解感悟便丰厚起来。

3.化用式:融通生活,抒发个人情感

古诗词教学应与当下生活融通,找到今人与古人情感的共通点,并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借用古人佳句来抒发今人的情思。早春的西湖白堤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踏青时学生能脱口念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感动于医护人员在疫情中无私忘我,他们忍不住夸赞:“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毕业留言,他们为同学送上期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古人诗词抒自己情思,古诗词便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