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涵盖日常教育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劳教不同于文化课教育——一张考卷就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为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画上句号。随着数字时代的逐步深化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迅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数字技术以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特点,为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
一、智能评价,链接时代性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劳动教育考评工作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供帮助。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评价,打造立体化的评价体系,按照“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加真实科学的反馈意见。
基于学校现有智能线上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在学校“V 校”上开辟劳动评价空间,教师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方法—问题解决能力—迁移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五维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优质资源,让学生在“V 校”上实现劳动评价将过程性学习内容在“V 校”上进行劳动评价展示,方便学生、教师、家长及时评价,通过人工智能反馈图谱,实现对各年级、班级、每个学生劳动实践情况的精准分析,实现劳动项目学习的全场景、全过程数据采集,增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有效性,通过人工智能反馈图谱,实现劳动项目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采集,增强学生
学校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劳教融合,以数字化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德育软件为平台,学校打造一套包含学生劳动素养在内的数字德育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规范的评价内容,细致的评价标准,师生探讨的激励机制,学生能够在平台上取得综合评价分数。
二、实践评价,增强可视性
学校生的可视性劳动简单地分成“自主劳动”和“班集体劳动”两大类。“自主劳动”是学生个人在课余劳动任务和劳动报告中,自主完成劳动理论学习、生活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劳动等方面的内容。“班级劳动”则是以班级小组、班级小组等多人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合作完成班级内部需要共同参与的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
为此,学校利用学校资源,对孩子们的劳动体验场景进行了重构,针对自身资源和学生发展特点,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劳动体验中心、新民农趣园、“花田趣事”育婴室、小小管理体验营、垃圾分类综合实习基地、中医文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家庭体验岗等,拓宽了劳动场景,提升了劳动体验,通过“小管理体验营”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建立校内日常劳动制度,实现明确的“劳动任务包干区”,既有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勤耕园劳动区、垃圾分类管理区等,也有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负责的教室清洁小区、宿舍清洁范围点、实践基地区域范围区等,让学校劳动人人皆参与、事事有人为。
与此同时,创新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整合劳动教育、课程思政、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等资源,补齐短板,强化实践体验c95141a76dce3d149a754bf0421df2ab6be7497d08722562c4eafb906c4fce2b,实行多学科的有机融合,探索建构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劳动育人,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新格局。
展示过程的本身即是对学生的无声评价,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育人价值。学校通过开设校园劳动周,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和劳动模拟体验等,增强劳动教育评价的可视化与趣味性。
三、激励评价,调动积极性
激励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价值认同感的增强,潜能的发挥,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一种激励,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激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跟进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对线上激励评价的形式进行有效丰富的设计。例如,盘点网络劳动存折上的“劳动币”储蓄,参加“校园劳动币乐购”活动,以“劳动币”积累为评比形式,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班小二”云平台可以查看自己每次劳动币获得情况。学生可以用“劳动币”购买心仪礼品、参与体验活动、获得岗位实践机会等。
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过程记录,是学生劳动实践的见证,是劳动货币的数值增长。通过“劳动小明星”“劳动小劳模”“劳模课堂”等评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劳动币收获情况进行激励评价,每学期评选一次,增强学生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自豪感。
四、家校评价,发挥共育性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主体提供了一条进行劳动教育的便捷途径和沟通载体,将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与网络空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方主体的互联互通、协作合力,形成了共同育人的新时代劳动特点。学校极力打造家校评价平台,以“家庭劳动清单”对学生劳动综合素养实现线上实时评价。学校围绕日常生活场所中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建立劳动任务群,利用“班小二”家校互动平台,以学校制定的“小学生 21 天劳动好习惯养成清单”为依据,通过学生自评、家长助评为主、家长评价为辅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综合素养。
其中,低年级主要是自顾性劳动,中年级主要是生活性劳动,高年级主要是智慧性劳动。评价紧抓“学生是否有质量完成”为标准。估分时,学校引导家长将过程估分与结果估分相结合。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最终劳动成果的展现,还可利用云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对孩子的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过程性要素进行记录,并作出及时性评价,便于后续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劳动教育学校层面,教师通过后台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可实时监测和多方位分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数据,为下一步对学生劳动综合素养的客观评定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大思政视域下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23ZXDY129)、2022年江门市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2JMDY02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