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财经素养教育的启蒙期和窗口期。学校应当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劳动观以及培养环保节约等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学生在未来生活获得经济幸福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近年来,马田小学以“四个融合”助推财经素养教育走深走实,即与学校课程、日常活动、学生评价和社会资源相融合,构建与之匹配的“八德银行”“八德币”“八德存折”的激励兑换机制,在校内模拟生产创造、资金流通的生活化场景,夯实学生财经知识底蕴,提升学生财经素养。
一、财经素养与学校课程相融合,实现综合融通
1.围绕学科课程,梳理相关内容,推动财经素养教育知识引入课堂。马田小学扎根日常教学,通过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和知识壁垒,将财经素养与数学、体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学科相融合,梳理出与财经素养相关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获取更多财商知识,如在低年段重点明白“什么是钱”;中年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理智花钱”“智慧赚钱”;高年段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理财”。以北师大版低年段数学教学为例,一年级教材就涉及了买东西的情境题,如购买图书、玩具等。在二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买文具》中,学生开始认识人民币及换算。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换算上,而忽视了概念形成这一环节,更缺乏对人民币整体、系统化的要素认识。基于此,数学教研组通过研讨,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增加对人民币各元素的完整认识以及简单发展史的了解,围绕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财经素养,让学生对人民币有更加深入地认识。
2.立足校本课程,结合经济热点,培养财经素养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组建财商社团,基于学生学情特点,设计开发了《财商与探究》课程,内容包括压岁钱该怎么花、精明的消费者、小小纳税人、不同的货币价值相同等,以课程为支撑,提升学生在消费、储蓄、信用、诚信、风险等方面的财经素养。在财经素养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教研组还尝试以项目式学习活动来推进,如以学校“奔腾体育节”的筹办工作为契机,以“计算体育活动中所需要的费用”为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体育活动中的数学问题:“需要为体育节准备哪些物资”“购买这些物资怎么买更划算”“购买这些物资的总费用是多少”等,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计算方案的设计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财经知识,提升财经素养。
二、财经素养与日常活动相融合,实现学用合一
如结合校园“四季节俗活动”文化,利用“春·奔腾体育节”“夏·致远书香节”“秋·智趣科技节”“冬·缤纷艺术节”系列节俗活动,通过班队活动在班级中精心营造财经素养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四季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六一儿童节中,学校举办跳蚤市场活动,由学生参与制定促销展板、标语、促销口号、物品分类、定价等,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财经素养知识的生活性和价值性。
三、财经素养与学生评价相融合,实现尽展其“财”
马田小学将财经素养与“千里马少年”成长激励评价体系相结合,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状态。根据班内所有学生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日常表现,把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纳入评价范围,在遵循“五个一”阶梯式评价办法的基础上,及时评价并授对应的八德币,记录在“八德银行”及“八德银行存折”上。
四、财经素养与社会资源相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推进优质社会资源进校园,在小学财经素养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各学科教师打开思路,联动银行、税务局、证券局、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如引入银行相关资源,请银行工作人员来给学生上课,开展存款、理财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财商素养意识。博物馆作为财经素养教育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不仅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育的体验,让学生深入学习金融货币知识,了解经济史发展,锻炼财商思维,让原本相对枯燥、概念化的金融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