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下道德责任培育何以可能

2024-10-24 00:00李隼黎芷茵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在传统教育观念视域下,专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往往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领域,然而单一的专业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融合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折射出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的一大缺陷,即专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存在割裂和脱节的现象。推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是现代智能社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前述,探索多元智能培养与社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融合对我国素质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多元智能培养的本质与内涵,并结合素质教育阶段在学校教育与教学改革中对社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目前,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广泛引起了国内教育界对学生多元潜能开发的理论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深挖课堂教学环节,探索多元智能培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整合路径,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多元智能复合课程开发

学校应该树立多元课程开发理念,主动承担起构建创新课程的意识。通过多元课程的开发,既可以推动学校综合性发展,又能通过学校的综合发展反哺课程综合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学校综合发展的良性互动。

我们可以设立单一智能的课程,也可以根据加德纳对单一智能的三种分类,以实物性、非实物性与人的认知智能开发综合性课程。同时,在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建设的探索成果上,进一步结合学习教育的实际情况,将道德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获得社会道德知识和培养社会道德意识的主要课程,然而这一课程对社会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力度有限,对于道德意志向道德情感的转化没有做出更多的统筹和安排,因此要在思政课程中实现道德责任感培养,应充分运用多元智能,体现“以多元智能而教”。

二、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多元智能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科学开展涉及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多元智能课程与社会道德责任感培养贯穿其中,要求对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和理解。

加涅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出发,将教学设计定义为:“系统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史密斯和雷根在《教学设计》中指出:“教学设计这一术语,指的是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教学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梅瑞尔认为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何克抗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具体而言是一种创设教与学的系统性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就是运用教学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有序地完成教学全过程要素的规划与准备。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设计上要求突破行为主义者以建立外部刺激达到教育效果的教学设计重点,主张学生通过“真正的理解”与挖掘自身的智能特点实现教育目的。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教学目标并不是恒定的,教学目标也应设计实际的、多元的波动期待值,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单一智能课程中设置多元切入口,从多元智能的融合作用中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同时在学习理论的转化中注重对道德责任认同的构建。

三、营造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建构布局

oJZ/g+zmXF55KhG4lR7mawQsYxXwhLipKT1p/O0MO48=搭建良好的多元教学培养环境要实现各类资源的深度开发,推动教师追寻和发现契合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智能,从而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只有使学生沉浸在积极、充实的环境中,才能够持续激活他们成长智能感知,促进其智能发展。

首先,校内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多元智能与道德责任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多元智能培养与社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场所,要探索和开发教室环境中推动智能发展的因素,开发多元的教室“智能角”,实现学生之间的智能互动。其次,要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教育教学要超出课堂,以家庭、社会机构、博物馆等多样的生活领域作为参考点,设计出体现智能与道德责任培养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的沉浸式体验,从而实现多元智能开发,并促进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思维分析、用行动解决社会生活难题。

四、加快标准制定:加强智能时代教育标准制定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纵深发展,亟需紧抓素质教育智能化转型契机,推动智能技术与育人评价的深入结合。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要使用多种真实性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潜能。对多元智能结合社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二重培养模式要由传统的“工具性”向“本体性”价值取向转变。

结合多元理论的教育评价首先应该是一种价值性评价,评价所关注的问题应该由“成绩的优、良、差”转变为“你的智能是什么”。评价的目标应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应然状态”,从而引导学生个体“成为真正的人”,不仅致力于人智能的培养,更是为了促进人格的完善。其次,评价内容是多元的,并不存在唯一的评价模式。而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体现“定量”与“定性”的融合性评价,要将评价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道德责任培养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体现评价结果的发展性与全面性。

五、结语

多元智能培养结合社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二重培养模式,是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关键性问题的进一步展开。此举有助于拓展多元课程、优化设计、完善资源及促进价值评价,对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具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