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施行,家校共育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共识,但是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结合,家庭中的父母和学校里的教师如何合作进行共同教育,这些问题正处于探索和不断实践之中。劳动教育开展的场域较为灵活,同时在人的整个教育阶段都存在各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可以成为探索家校共育策略的切入点,以此为例探讨家校共育实施方式。
一、借力:家校共谋,明确合作教育实施路径
1.协商调整,统筹规划共育体系
家校共育实施的第一步在于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家长和教师能够共同规划对孩子的教育。以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为例,家校双方可以在明确劳动教育本质和价值的基础上,共同协商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校也需要让家长增强劳动教育意识,能够主动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理解学校进行的劳动教育工作,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之中。家长作为主体参与到劳动教育体系的规划过程中,则奠定了家校共育与合作的制度基础,明确了家长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发挥的作用,也架构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2.充分整合,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多在于其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等,在家庭场域中,除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家长还能够为孩子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发展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将学校和家庭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考虑不同的教育特征,教师能够更加合理地进行课程规划,调动起不同教育场景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育活动,避免劳动教育的形式过于传统,而是能够在传统劳动教育中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特征、教育改革和学生特征进行创新。
二、蓄力:家校共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1.主体联动,共同形成教育氛围
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关注家校共同构成的劳动氛围。在家庭方面,要注意形成尊重劳动、鼓励劳动的家庭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去买菜、做饭和做家务等,通过共同劳动来形成劳动教育的氛围。学校则需要关注校园文化中的劳动组成部分,包括对热爱劳动的宣传、重视班级劳动、进行卫生评比等,还可以在特定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劳动节开展“劳动小达人”的活动,通过绘画、朗诵、情景剧等形式加强校园劳动氛围。
2.互相学习,同步提升教育质量
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保持双方教育步调的一致性。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和家庭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好方法,将其创新运用到学校教育过程中,也能够运用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多采用鼓励教育的方式,比如颁发“劳动小红花”,为每个学生都奖励一定数量的小红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校园账号等形式进行线上的联络,也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和线下共同学习的方式,增进双方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认同和理解,及时掌握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情况,通过互相学习的过程优化教育方式,找到合适的教育策略,实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发力:家校共行,同步推进教育教学实施
1.多措并举,拓展家校教育路径
在具体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过程中,家校共育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路径,具体可以表现为共同设计劳动课程、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丰富劳动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在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意识强、家庭教育开展有方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家长和教师共同探讨劳动课程设置,并且可以鼓励学生也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用心、家长放心、学生有心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建立劳动教育基地方面,学校通常在校内会选择一块空地,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或者开展亲子种植活动、野外劳动、素质拓展等,实现劳动教育基地的共建共享。在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借助节日的特点开展主题活动,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公园、社区、广场、研学场所等资源,进行义务劳动活动,家长可以共同参与和设计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式。
2.群策共赏,完善教育评价方式
家校共育除了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在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教师可以综合家长对学生在家和实践中的劳动表现,考察学生劳动品格的形成和劳动能力的提高,将劳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劳动意识、学习能力、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等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情感性的评价,采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则可以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例如为学生的劳动课程进行打分,打分可以包括教师的评价、团队同学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评价,最终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进步和欠缺。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投票等方式;可以邀请家长为学生录制评价视频,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点评,也可以通过开展劳动作品展览会的形式,让家长和学生共同为他们的劳动教育作品进行打分,例如劳动手抄报展览、劳动绘画比赛等。全面的教育评价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多主体的教育评价不仅能够弥补单一主体的局限性,还能够丰富教育评价的方式,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家校共育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家校合力,需要学校和家庭群策群力,制定合适的合作制度,采取有效的合适方式,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共育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形式、增加教育资源、完善评价方式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是对劳动教育场所、过程和资源的拓展,是对劳动教育路径、评价和模式的创新。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