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4-10-24 00:00黎远航张自强
师道·教研 2024年10期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智慧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深圳市光明区部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针对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光明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可行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光明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2017年,光明区发布了《光明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引(试行)》和《光明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校校通”、“园园通”建设工程,实现了全区中小学校全部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100%的中小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信息化的教学及管理。

此外,通过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校级领导CIO(首席信息官)培训三大人才培养工程,各公、民办学校(含幼儿园)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达标率为95.5%。

二、光明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全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呈现出新建校与“老”学校建设不均衡的特点。各校与区域分别建设了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但是所有这些应用的数据都没有打通,形成了诸多数据孤岛,数据间缺乏融合治理,数据不够全面。在教育应用软件方面,共性需求的应用缺乏统一规划,存在极高的重复性建设问题。此外,教学应用缺乏智能化和个性化,教学资源体系无法支撑应用向智慧化演进。

三、光明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可根据“三个基本原则”、“三个建设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

(一)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原则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原则。为保障智慧校园的先进性、示范性和特色性,上级部门和学校均需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前瞻性统一设计和规划,避免“你建我也建”、“建成就落后”和“推倒重来”的资源浪费。

2.需求驱动,分步实施原则。上级相关部门可以创新应用建设机制,打造区域教育应用市场,通过区域统筹建设相关共性教育应用,学校按需采用。学校瞄准校园未来3-5年的发展个性化需求,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功能,将设计思想和建设资金用到的确能提高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方向。

3.统一身份,开放扩展原则。要建设基于不同终端设备、不同业务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入口,要考虑系统和硬件的兼容性、扩展性和开放性,预留未来扩建增容以及区、市云平台的接口等。上级相关部门需制定平台建设接口标准,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需严格按照接口标准建设,与上级平台实现共建共享,实现数据的无缝共享与交换,实现智能互联和协作。

(二)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1.通过数据采集、治理与分析实现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构建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和精准教学平台。建设“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移动学习,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的混合式学习环境。通过学生学情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诊断分析学生薄弱环节,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能力发展、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做到对症下药、查漏补缺,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实现深度学习。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理念的评价标准,如教师发展评价、学生成长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建立科学的、多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2.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分析和预判,建设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平台。建设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和趋势,实现智能管控、自动控制、提前预警、全向交互、按需推送和无缝衔接的智慧校园平台。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学校管理者基于数据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3.基于知名第三方沟通平台,通过分析、共享学生在校数据,打造高效协作的家校沟通平台。学校在家长使用率高的第三方沟通平台上进行优化或进行二次开发,在个人信息安全也能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还可以让家校沟通更及时更便捷,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助于逐步营造全面公平、泛在多元、优质均衡的教育新生态,助力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迈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教学环境,最终形成光明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