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既存在主观渴望,也面临客观需求。自主学习是一个从认知冲突出发,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反思的过程正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在混合式教学中,利用反思日志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遵循能力目标、引导性反馈及环境安全原则,同时综合运用动机激励、反思指导和师生交互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反思日志;自主学习能力
一、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实需求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相应地,高校教育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学研究的焦点逐渐从单一的“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学”。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1.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个人主观需求与现实客观需要的双重特性。从内在动机看,大学生渴望参与能够体现学习意义和获得感的目标任务,倾向于自主规划学习进度,而非仅仅遵循学校和教师安排的既定任务。他们期待能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主选课制度之所以深受欢迎,正是这一心理需求的体现。反观那些仅具备记忆与复述能力、却缺乏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往往难以有效筛选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也无法灵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应对策略。因此,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应对复杂社会挑战能力的关键时期。
2.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渴望在学生角色上实现自我决定,并期待师长能够认可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然而,他们在承担自主学习相关责任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缘于他们对大学前学习阶段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具有依赖性,导致他们缺乏制定自身学习策略、管理自身学习行为并承担学习责任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引导不足的困境。当他们在尝试自主学习时,如果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其自主学习的意愿便容易受挫,进而可能退回到原来的舒适区,继续依赖师长的安排,以此逃避自我负责带来的压力。
(二)混合式教学的双重优势
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互联网技术、传统教学特色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在此模式下,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以达成基础知识目标,而线下面授课堂则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混合式教学发挥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双重优势,既体现了教师引导、启发教学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就线上教学而言,混合式教学呈现出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与网络化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虽然大多数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难题,但同时也暴露出过度依赖网络、缺乏独立思考及自我评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筛选、处理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协调自身学习系统中的各要素,通过自主学习实现知识掌握,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然而,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时,则可能导致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缺乏对学习的总结与反思。就混合式教学中的面授课堂而言,它颠覆了传统被动听讲的学习行为,转而采用翻转课堂、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这一转变要求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宽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二、反思能力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作用
反思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对自身思维和思想成果进行再认识。Voller认为,教师通过关心与启发,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自我构建,而教师则主要扮演教学引导者的角色时,他们会努力将与教学相关的无意识观念唤醒至有意识状态。而这一唤醒过程为自我反思,它伴随着具有自我指导意义的自主性学习。反思能力能够帮助学习者强化自我意识、明确自我责任。学会反思能使学习转变为一种探究性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反思性学习作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典型学习形式,对提升学习者的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实践性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推动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反思的对象和抓手,反思的动力源于问题的发现。反思意识本质上是一种问题意识,学生应形成对既有知识持质疑态度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发现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建立问题意识;而只有愿意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行有效且负责任的反思,进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反思的本质在于深入探究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自主学习则是一个从认知冲突出发,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反思的基本过程正是这一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体现。
三、反思日志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构建原则
反思日志是主体实现自我监督和反省的最直接方法,它能够将无意识的隐性经验通过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实在且具体的形式展现个体思维及认知过程。在构建利用反思日志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力目标原则
反思日志虽非新生事物,但以往的反思活动常被视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非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传统教学往往聚焦于外在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以学习者自身为反思对象的内在学习。归根结底,自主学习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互动中主动构建自身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个体积极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行动,也蕴含了在个人体验基础上进行的反思与阐释。在内外部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反思日志正是体现了学习者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经验,顺应外部刺激,构建知识并赋予其自我意义的过程。因此,在构建与应用反思日志策略时,应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二)引导性反馈原则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学作为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搭建起教育目的、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当学生面临困惑,不清楚为何反思、反思哪些内容、何时反思以及如何进行反思时,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提醒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培养其反思习惯,坚定其反思意志,从而降低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的反馈应满足及时性、支持性和引导性的要求,不仅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内部归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成果是通过自身努力得来的。这样的反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持续学习动力,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明确自我责任,敢于设定更高目标,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三)环境安全原则
自主学习需要学生置身于安全的学习环境。反思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既有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挑战,它是一个对自我质疑甚至否定的痛苦过程。它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试错,寻找与自身个性和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自主评价学习过程和效果,无须在意失败或不足可能引发的外界评价,降低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勇敢享受为自己而学的自由。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以及对学习伙伴的信任,既是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混合式教学中利用反思日志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策略
以往关于反思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运用反思工具促进学生进行反思行为本身,而较少关注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来培养反思学习能力。本研究旨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反思日志为工具,探索在混合式教学中利用反思日志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路径。
(一)动机激励策略
有效的反思活动是由反思意识驱动的,只有唤醒学生的反思意识,他们才能自觉地进行反思。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主观感受和内部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会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形成相应的评价和态度,而这些评价和态度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意志力。在教学初期,教师应明确向学生阐述反思日志对于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反思日志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此外,教师应精心挑选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意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并自觉地进入反思状态。特别是当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规划或客观上存在问题却主观上未察觉时,教师应提供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反思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结合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的特点,注重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反思指导策略
以结构性反思日志为起点,发挥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有些学生会自发地进行反思,但由于缺乏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效记录,这些反思往往呈现出偶然性、随意性和浅层性的特点,显得较为盲目且效果不佳。反思的起点和过程深受反思主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相较于无结构的反思日志,结构性的反思日志能够降低反思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尤其适合初次尝试反思的学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反思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学习策略。利用学习平台完成的在线反思日志,为大学生连续记录中长期学习历程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们构建数字化的反思档案,也方便大学生在数据支持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学生应明确反思的内容,这包括但不限于对混合学习方式所持的态度、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况、学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效率、学习方法和资源的挑选与应用效果、学习内容的总结与应用、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现存困难和问题的系统梳理等。反思的起点在于学生能够察觉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并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若方案能有效解决问题,则进行反思结论的总结与提炼;若方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引发新的问题,则需重复上述反思过程。随着学生逐渐习惯并能够利用反思日志有效支持其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将逐渐减弱,直至学生建立起反思意识。当学生能够稳定且持续地进行反思活动时,可以认为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师生交互策略
反思是一种转换视角以发现问题的方法。如果反思日志缺乏必要的交互,就可能陷入封闭与自我循环之中。从对学生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们普遍渴望同伴学习,但又对此心存顾虑,担心受到批评,对分享环境和结果的安全感明显不足。因此,构建有效的交互学习机制需要精细的规划设计与持续不断的维护。只有当学生在学习小组等学习共同体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获得感时,他们才更愿意敞开心扉,进行协作交流与经验分享。
学生身处的学习共同体跨越了线上与线下两个领域,并贯穿于课程、教学班和小组等多个维度。教师应注重不同领域和范围的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因势利导。在学习共同体成立之初,教师应引导和组织成员讨论并签署学习共同体协议,明确交流共享的规则。相较于教师单方面制定的规则,学生更乐于遵守经过集体讨论形成的一致意见,教师需尊重学生达成的规则。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线上、线下的交流反思环节,利用小组合作、同伴互评等形式,搭建师生、生生之间的反思桥梁,培养学生的互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反思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学习平台相较于社交网络平台,在公开范围内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满足了交互机制与环境安全的双重需求。
线上小组协作学习借助网络环境的优势,使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平台上的PBL功能、讨论区、互评作业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不同观点,拓宽视野的可能。师生交互强调的是共享与协商,其目的在于通过分享与交换观点,引发思考。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与他人存在偏差时,这种认知上的不平衡将促使他们反思既有思维模式,构建多维互通的反思网络,从而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见解。此外,师生交互还可能激发学生的外在反思动机,增加反思行为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傅栩.反思性教学结合C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12).
[2]赵云芬,赵新.论反思性教学理念在环境法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4).
[3]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7(4).
责编: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