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2024-10-24 00:00:00何静李珂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针对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意识不足、专业课程与思政功能严重脱节、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尚未明确的问题,结合农林类院校的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特色,并基于CIPP模型构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系统建设和评估机制的完善,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农林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评价;高等农林院校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在“大思政”理念下对思政课程的外延和发展,其作用不可替代。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涉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的实践性要求非常高。因此,思政课程在高等农林院校中不仅具有重要地位,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农林领域人才的任务和使命,学校特色、办学定位以及开设课程均与其他院校有所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特有的“三农”学科专业优势,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充满“农”味的思政课应成为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色。因此,除了常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农林行业特有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素材都可以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当前“大思政”格局下,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意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已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部分教师只是自发而非自觉的意识,更关注显性课程思政元素而忽略了隐性课程思政元素,导致思政元素“标签化”明显,缺乏在专业课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识。此外,部分高校存在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绩效没有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考核挂钩等问题,导致专业课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二)专业课程与思政功能严重脱节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两张皮”问题,即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难以实现自然过渡与有机融合。高等院校课程类型一般分为四类,即素质类、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类。四类课程都具有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功能,但目前高等农林院校还未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在大多数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专业类教育课程占比最大,“两张皮”问题无疑浪费了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尚未明确

将多种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并以恰当的方式实施后,尚未有明确的评价方法来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同的学科性质、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思政元素应有不同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科,如何选取评价方法,如何设定评价指标,如何确定评价依据从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问题,仍有待探索。

二、构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的CIPP教学评价体系

CIPP模型是一个针对教育领域进行评估和改进的模型,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环节。该模型强调以决策为中心,具有贯穿全程、注重过程、及时反馈的特点,能够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CIPP模型在目标选择、评价导向、内容融合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皆与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相契合。高等农林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学生特点等要素,基于CIPP模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个性化。

(一)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

背景评价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主要是对高等农林院校所设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特别是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等因素进行调查和评价。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蕴含思政育人元素,还要结合学生的背景信息、契合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形势。课程思政目标要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的育人价值、符合专业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实践育人的具体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高等农林院校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评价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知识、技能学习的融合度,以及其在专业课过程性及终结性考核中的达成程度。

(二)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是对课程思政人力、财力投入和教学资源投入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衡量教师素质、学院重视程度、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等要素是否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要保证高等农林院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农林领域高等人才的主战场,高等农林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怀、知农爱农的新型涉农人才的任务,需要重视人力、财力投入和资源投入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了解高等农林院校的育人目标及该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关注农业领域的问题和挑战,定期参加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培训,扎实掌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技巧。学校各二级学院应设有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经费、培训经费、研究经费,鼓励并监督各专业建设符合新农科建设要求、体现高等农林院校教学特征的课程思政育人素材库和课程思政在线课堂等。

(三)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过程评价是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高等农林院校的课程思政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准备阶段,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专业知识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依据高等农林院校育人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将耕读文化、“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渗透到农林课程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多种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课堂,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评估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小组讨论的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是否产生情感共鸣或政治认同、实践项目的参与程度等,收集学生关于课程思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从而为改进和优化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四)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成果评价是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课程影响的评价,目的是检测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并为下一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改进意见。检验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是否发挥隐性的育人功能,需要持续地监督和检查。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敬农爱农教育、耕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等体现高等农林院校特色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后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内在品德、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精神力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政治素养,自觉形成强农兴农的责任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念感。

三、基于CIPP的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实例

课题组以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结合CIPP教学评价模型及教学实施过程,尝试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每个环节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形成高等农林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CIPP模式下的背景环节改革

高等农林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将旅游管理、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注重生态旅游导向,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倡导绿色旅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理念;注重农业和旅游、森林和旅游、乡村和旅游等交叉学科研究和实践。在课程设置上,除专业核心课程外,开设如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学、森林游憩学、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等与农林相关课程,形成独特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时,紧密结合国家新农科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期望,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CIPP模式下的输入环节改革

要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应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并能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素质,同时引进具有丰富思政教育经验的教师,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计划内容包括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方法和流程,依据课程思政元素分类形成“旅游管理课程思政关键词地图”等。同时,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完善课程设置,成立实践基地。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加文化、历史、生态等方面的课程,如“文旅融合”“旅游历史”“生态旅游”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CIPP模式下的过程环节改革

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运用钉钉、超星学习通、微信等多种线上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经典案例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预习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度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教师运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利用经典案例融入契合的思政元素,通过梳理背景知识—选取关联信息—筛选相关材料—建立素材库四个步骤,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课程思政“两张皮”的问题。

以河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旅游资源学为例,教师挖掘教学知识点中蕴藏的思政元素,选取案例进行设计。该课程的每节课都以诗词开篇,特色鲜明。课后作业也注重与诗词结合,通过中国诗词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讲授中国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时,将东西南北不同区域的特色分别用一首诗词来描述。比如,第一、第二阶梯地带的地势高峻和寒冷,引用了《七律·长征》中关于过雪山的描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克服困难,共克时艰。

(四)CIPP模式下的成果环节改革

对课程思政的考核,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引入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形式,形成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书面与实践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成果评估机制,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推动考核方式创新。在评估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公正、多元化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课上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领导力等;课下利用课程作业、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课程论文等,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通过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单元测试等书面方式,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通过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观察其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程度。此外,通过其他学生、教师、企业导师等多方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适时调整学习策略和目标。

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新农科建设作为课程思政载体,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是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目标。课题组通过分析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高等农林院校办学特色与思政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并基于CIPP模型,构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以河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充分探讨了基于CIPP的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路径,以期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燕芝,舒建发,石宝龙.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拓展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5).

[2]何丹娜.思想政治理论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本质与实现理路[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3]徐淑艳,姜凯译,陈春晟.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4).

[4]李鹏,李志坚,马杰.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大学物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与工程,2022(1).

[5]黄玲芳,王宗华,孔德辉,等.基于CIPP模型军校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军事护理,2023(8).

[6]曹小玉,刘高强,王晓玲.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2(35).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