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分析审计行业的发展趋势,挖掘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找准产教融合的目标和定位,基于多元“协同”的理念探讨了韩山师范学院审计学专业的产教融合实施路径,以期为同类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的产教融合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审计学专业
2023年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该方案不仅肯定了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还对这种教育模式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更高的期望。审计学专业在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下,应找准专业培养定位、弥补办学短板、寻求合作共赢,基于“协同”的理念探索出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一、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
审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围绕审计三大主体来设置课程,即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的角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国家审计在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从社会审计的角度看,社会审计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行业人才素质提升、传统鉴证业务和拓展增值服务并重、行业信息化建设和行业国际化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国资委2020年1月印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国企和央企内部审计独立和大审计的监督职能,该意见为内部审计在国企和央企的地位和价值正名,实现了内部审计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
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对审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正变得越来越全面,审计学专业需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字处理能力等的培养。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难以满足审计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产教融合的模式和内容必须多样化、深入化。
二、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
审计学专业以“行业理念进校园、政府和企业实践进课堂、人才输出到政府和企业”为产教融合目标。首先,产教融合要满足学生的课程实训和专业实习需求,需要在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研发、技能竞赛等多个领域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切实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其次,要加强校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师资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多赢。
(一)优化育人实践平台,做到“共建共治”
集合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着力推动产教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的打造,解决高校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质量薄弱以及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问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效用的发挥需要合作双方在学业认定、学分管理、导师配备、资金配套、共建创业课堂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二)优化育人流程,实现“共研共担”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保障人才的职业胜任力和职场适应力的培养。校方可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行业职业分析,在精细化的能力培养流程设计、针对性的岗位匹配教学内容选择、前沿性的教学资源更新、适应性的智能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做深做细。行业、企业还可与校方共建研究院,赋能审计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培养大数据审计人才;校方与行业、企业可共享审计成果,将审计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审计成果和科研的融合。
(三)优化师资队伍,实现“共培共享”
产教协同育人过程中,为学生配备优秀的导师一直是高校的短板。从行业、企业引进实践导师,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高校教师在与行业、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中,也能够弥补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例如,高校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参与鉴证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工程审计、税收筹划等业务;政府、行业、企业在审计过程中的数据分析、审计模型构建、技术攻关等方面,也可以邀请高校教师协同合作,从而实现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的。
(四)优化合作机制,实现“共生共荣”
以往的产教融合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导致校外实践基地常常以热闹开场,却最终平淡收场。产教融合的稳定性、常态化实施需要校方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在建立紧密型、共生型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将“利益纽带”转化为“文化纽带”,最终打造“校政行企”共荣的组织文化复合体。在合作过程中,建立机制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各方的痛点和共赢点,并着力将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相融合。
三、“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审计学专业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教深度融合,将“协同”的理念融入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并尝试开展一系列的跨界融合,为粤东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数字化审计人才。
(一)坚持党建引领,共建“思政共同体”
学院推行“党建+”模式,将党的建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产教融合过程中。学院始终立足校政行企合作,邀请政府领导、行业精英、企业高管、乡村振兴示范基层党组织的代表,通过创新的“嵌入式”课堂设计,将思政元素和实践经验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政策,构建符合专业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以“工匠精神”为底蕴,坚持“劳思结合”“劳专结合”“劳创结合”“劳文结合”的思想,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果,并引发其对绩效审计的深入思考;引领学生走入企业车间,熟悉产品工艺流程,启发对成本管理的反思;让学生走进企业家群体,了解他们的创业历程和企业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考。
(二)丰富产教融合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服务于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学院已从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转变为深度的“校政行企”产教融合模式。
1.校政合作:乡村振兴“审计创新人才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财政资金流向农村,农村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及其效益也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审计全覆盖的第一要求就是对公共资金实行审计全覆盖。同时,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倒逼农村财务的规范管理。因此,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公共资金审计全覆盖的深入推进,审计项目和任务不断增多,尤其是乡村振兴项目面临着审计取证难、风险大、评价复杂等挑战。在审计实践中,市级、县(区)级审计力量有限,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院与地方审计局搭建战略合作平台,一方面整合审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相关专业资源,助力审计手段实现高层次突破,如成立大数据分析团队,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强化审计精准度等,从而帮助审计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学生经过培训后可以在高峰期参与基础审计工作,有效缓解了审计力量的不足。为了给审计工作发展持续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学院还与审计局积极推进校政协同育人,成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的“审计创新人才班”。该班学生由审计局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对入选学生进行乡村振兴政策、法规培训,重点培训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审计,以及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审计。学生集中四个月的时间参与审计项目实践,实施“学分置换”,置换的课程有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专题、审计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等。
2.校企合作:开设“3+1”审计人才班
鉴证业务是社会审计的传统业务,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壮大,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也面临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学院立足于粤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从业务范围、中长期规划、优势业务等方面遴选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学院经过深入考察,与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在税务咨询、风险管理、数字审计人才培养方面达成一致。经过三轮实习生输送后,双方在产教融合上已顺利度过磨合阶段。在此基础上,学院与该事务所签订了“3+1”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利用大四一年的时间在合作的事务所完成课程学习,并由双方合作指导学生论文,事务所提供专业实习并推荐其就业。经过实践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税务师与学院教师共同开发了审计综合实训、税收筹划案例与解析两门课程,其中的微课视频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
3.校行合作:共建行业产教实践基地
学院本着“专业对口、互补共享、动态发展、示范引领”的原则,与广东省代理记账行业协会共同构建“以行业为依托,以企业为支点,以高校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模式。双方围绕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在人才培养、数据共享、管理模式、社会服务、业务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针对当前广东省代理记账行业存在的问题,如行业准入标准不明确、代理记账业务流程不规范,以及部分地区存在的非法代理记账现象,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充分调研,为广东省代理记账行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准入标准,高效规范业务流程标准,从而促进行业持续良性健康发展。同时,行业协会发挥资源优势与校方共同打造实习、就业、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远程培训、线下实训和创业指导等公共服务。
四、产教融合“协同”成效显著
学院通过不懈的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政、行、企共同协作的专业培养特色,成效初显。
(一)多方联动,打造协同培养体系
学院依据“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整合各类资源,搭建高标准、广覆盖、重应用的合作平台,建设由嵌入式课堂、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学科竞赛、专创融合五大平台组成的协同培养体系,内外结合、产学融合、多方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取得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成效。
(二)共研课程,开发一批精品课程
学院依托政府、行业、企业的丰富案例资源和实践师资资源,为审计学专业研发了审计综合实训、审计专题、税收筹划案例与解析等课程群。依托这些课程又构建了结合校内与校外师资、融合理论与实践、贯通课堂与课外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三)共培师资,锻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高校“人才培养—产业导向性—调控机制”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服务驱动机制”的交互融合,逐步实现校、政、行、企之间“双师型”师资协同培养的良性循环。借助高质量的校、政、行、企合作师资培育,实现高校教师高质量的企业轮岗轮训和到企锻炼,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师资不仅满足了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也支撑了行业的社会培训。
(四)共育人才,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参与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前瞻性地将行业前沿发展趋势融入方案中。行业协会发挥其统筹协调优势,在广东省范围内与会员单位对接,积极为学生推荐实习与就业机会。同时,成立乡村振兴“审计创新人才班”“3+1”审计人才班等专业特色班,这些班级立足广东,已向各级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行业及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东,闫文冰.基于人才需求变迁的审计高等教育研究[J].财会通讯,2023(22).
[2]宫斐.高职新商科产教“五重构、五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与路径[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2(3).
[3]周方舒,施平.高校审计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务与会计,2019(24).
[4]陈元媛.产教融合下独立院校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审计学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与培训,2021(1).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