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文化融入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2024-10-24 00:00:00张静静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首先介绍公安文化和公安院校文化的概念、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将公安文化融入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最终探索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推进公安文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文化;文化育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担负起培育人才、传播文化、承启文明的重要使命,在文化创新创造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公安院校作为培养人民警察的重要摇篮,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将公安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打造文化育警的“芝兰之室”。新时代下,公安工作责任重大,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大局稳定的使命。公安院校作为公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培育时代新人,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公安文化凝聚着独特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安院校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将公安文化有机融入文化育人实践,对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公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推动公安教育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关键举措。

一、公安文化和公安院校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公安文化是伴随警察职业的诞生和警务活动的开展而形生的,它受到社会文化、管理模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公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警务活动的开展、群众的评价,还对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学者张兆端的观点,公安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公安院校文化是指在公安高等教育机构内形成的、具有公安特色和职业属性的独特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体系。它强调法治理念、职业荣誉、实践导向、团队协作和文明礼仪,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人才。

文化育人理念源远流长,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反哺、塑造人。当代文化育人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高校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任,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文化熏陶学生。总而言之,公安院校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与公安机构的性质和职能高度契合,是指导公安院校育人实践、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理论和精神支撑。

二、公安文化融入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需求

(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

公安院校必须通过弘扬公安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忠诚、公正、纪律严明的优秀公安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公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安院校必须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度浸润公安文化来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引导学生认同并切实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杰出公安人才。

(二)从提高育人质量角度看

公安文化对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公安文化营造的浓厚职业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主动向公安文化靠拢,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基础。其次,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体验,公安文化中忠诚、公正、为民、廉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最后,浸润式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公安工作的法治要求、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全面锻造过硬的专业本领。

(三)从增强文化认同感角度看

公安院校深度融入公安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公安文化的认同,使其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与公安文化保持高度统一。首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与警察职业操守相融合,融入公安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公安文化的认同。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体现到警察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中,引导学生对公安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可。最后,将弘扬和传播人民警察职业精神作为重大使命,不断提升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深化对公安文化的认同。

三、公安文化融入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的具体路径

(一)融入物质建设

物质是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形式。在公安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应充分推动公安文化融入物质建设中。首先,要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合理划分教学科研区、训练区、生活区和文体设施区等功能分区,营造浓厚的公安文化氛围。其次,要发挥新兴技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公安文化体验空间,模拟再现典型警务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公安工作环境。最后,运用3D全景展示,打造数字化英模事迹长廊,通过对英模形象、先进事迹进行数字化再现,营造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氛围。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将公安文化理念融入校园环境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公安文化的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融入制度建设

制度是规范行为、保障执行的重要依托。过去,部分公安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导致效果难以持久。因此,公安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安文化与制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学校应进行全局谋划,系统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将公安文化理念融入与公安实战相贴近、与人才培养相契合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如警务化管理、课前报备、日常训练、学生着装等。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学生行为,以制度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使学生对公安院校制度产生高度认同,进而自觉接受并践行公安文化,最终将公安文化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追求。

(三)融入行为习惯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在职民警的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公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警察身份认同,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以适应现代警务工作的需求。当前,各公安院校普遍通过警务化管理,强化对学生纪律作风、职业素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和贴近实战的行为习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警务工作的不断变化,单一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警务需求,亟待创新行为习惯培养的新模式。首先,公安院校应结合警务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警务化管理制度,确保其科学性与实效性。其次,公安院校应开设专门课程,如警察礼仪、人民警察内务条例、警民沟通技巧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应变能力。最后,公安院校应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搭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虚拟训练系统,模拟真实警务场景进行训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为公安机关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四)融入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政治院校,公安院校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记“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公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活动,将公安精神、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警察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元素。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可借助课程思政,将公安文化传递给学生。此外,可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英模纪念馆,参加英模报告会、警歌比赛等,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认识。未来,公安院校还可开发沉浸式思政教育场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思政教育的沉浸感和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警察身份意识和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东刚,林尚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J].教学与研究,2023(10).

[2]张兆端.警察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朋召.公安院校学科文化的育人维度与建设路径研究[J].公安教育,2024(1).

责编: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