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医学院就业指导课质量精准化提升策略

2024-10-24 00:00:00郑齐霖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民办高校由于生源质量、资金实力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就业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当前民办高校医学院就业指导课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一锅煮”、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就业信息化平台使用指导不足等问题。应针对医学生就业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构建“线上+线下”全流程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打造符合医学生特色的精准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院;医学生;就业指导课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领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深远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民办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民办高等学校764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25.36%,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达924.89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5.27%。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因生源质量不高、资金力量有限、社会认可度偏低等因素,学生就业往往面临更多挑战。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意义重大。

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其就业方向和指导帮扶的需求与其他专业相比更为特殊。医疗单位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学历和能力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果学校未能根据医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而仅仅提供就业信息介绍、简历撰写指导、企业宣讲会等普适性的就业帮扶,这些措施往往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民办高校医学院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构建符合医学专业特色的精准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

一、民办高校医学院就业指导课调研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某民办高校医学院2024届的142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已接受过就业指导课(8学时)的培训。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分析该民办院校医学院2024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的评价。问卷内容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的评价、影响因素三部分。

在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满意度调查中,54.9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23.94%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18.31%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而仅有2.8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较高。在对授课教师的人员组成的调查中,56.34%的学生表示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曾邀请过毕业生或企业(医院)人员到校进行指导,94.37%的学生表示希望邀请除在校任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士(如医院科室主任、护士长、企业HR)到校进行授课。在授课班级规模方面,61.97%的学生认为3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是理想的就业指导教学班型,29.58%的学生则认为30—60人的班级规模较为理想。在希望增加哪些方面的就业类课程指导的选项中,76.06%的学生希望增加面试礼仪的培训,90.14%的学生希望增加医院操作考试的培训,61.97%的学生希望增加单面技巧、群面技巧、简历修改的培训。总之,医学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和成长规律,结合课程建设与实践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授课大纲。

二、民办高校医学院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一锅煮”现象严重

在当前就业市场中,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期待的岗位和面临的就业挑战大相径庭。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等文件精神,高等院校普遍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了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建设方案通常由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规划。在统一备课的大原则下,虽然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层出不穷,但内容结构相近,偏重于理论指导,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根据不同学院的就业工作特点来调整课件内容和教学形式。授课教师按照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完成授课任务,往往缺乏根据学院和专业特点来完善课程的动力,即使有意愿改进,也可能因担心影响教学考核而放弃这一想法。这导致全校各学院、各专业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高度相似,“一锅煮”现象严重。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近年,随着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日益重视,高校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但由于资源有限,许多高校的授课任务不得不由辅导员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担任。这导致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专业人员少、流动性大,归属感不强。授课教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不够深入,许多授课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关单位的招聘经验,他们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就业市场的实战经验。在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薄弱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缺少具有医学相关背景的教师参与指导,导致团队在集体备课时,经常无人了解医疗机构的招聘流程和考核内容,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无效甚至错误的就业指导。

(三)就业信息化平台使用指导不足

近年,我国已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了就业信息化平台,同时,不少高校也构建了校内就业信息化平台。这些平台具备便于数据统计和实现精准服务等优势,高校借助就业信息化平台,可以构建完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从而对毕业生就业事务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测与管理。以浙江省为例,在政府就业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除了个别小微企业,基本实现了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就业信息化平台通常涵盖生源信息填报、就业方案上传、三方协议书填写、网上签约、解约以及档案寄送等功能。对医学生而言,在就业签约时,根据用工方式,签约单位可能是医院或人力资源公司,而档案存管单位可能是上级卫健委或人才服务中心等。然而,学生对这些信息往往知之甚少。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上很少会讲解就业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仅依靠辅导员自制的简易说明或小范围讲解。这导致学生在网上签约时填写标准不统一、错误率较高。反复的返工不仅降低了平台的便捷性,而且给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带来了诸多困扰。

三、民办高校医学院就业指导课精准化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针对医学生就业规律开展教学改革

高校应开展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积极设计与医学专业、医疗行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如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笔试科目和操作考试形式等内容。此外,部分医学生希望从事与医疗产业相关的企业工作(如药物研发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或自主创业。指导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医疗产业相关进展,鼓励他们在这些重要的医学领域中进行创新创业,为国家医疗行业带来进步和变革,解决当前医疗领域的难题。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同样至关重要,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往往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单向传授者。授课教师团队可以适时邀请具备医学专业就业指导经验的嘉宾,如医院人事管理人员、护士长、医药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参与教学。同时,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多样化,不仅限于幻灯片演示。可通过举办模拟求职大赛、临床与护理操作考试实操演示、面试礼仪培训等实践活动,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

相较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由于生源质量不高、资金力量有限、社会认可度偏弱等因素,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虽然民办教育发展迅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但仍有部分医院对民办高校的学生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招聘条件,如要求学生必须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业成绩必须位于前50%,必须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在相对不利的外部招聘环境下,民办高校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对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城市,医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岗位趋于饱和,且对学生的院校层次和学业水平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中,亟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投身到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单位和家乡的医疗服务中去。通过示范引领,向毕业生传递“面向基层、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的择业观念。同时,不少基层政府和医疗单位也在积极推动应届毕业生的“本土化”就业,对本地生源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诸如“安家费”,单设招聘名额等优待政策。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用人单位以实际行动留住人才,稳定基层医疗队伍,还能让毕业生在家乡附近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也使高校完成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实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构建“线上+线下”全流程就业服务模式

就业指导课应贯穿学生就业始终,要实现线下常规授课和线上就业平台咨询相结合。高校应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并认真组织毕业生积极参与应聘。目前,各大医院的人事招聘信息主要通过卫健委、医院人事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因此,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应全面消除“数据孤岛”,深入挖掘有效的岗位信息,并充分利用学校线上就业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精准的岗位推送服务。例如,根据学生的生源信息,主动精准推送学生所在家乡当地医院的招聘岗位。此外,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应主动向学生宣传各级各类活动及学校的就业政策,并大力开展就业集市、招聘宣讲、职场体验、直播带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23(3).

[2]李雯雯,王晨森,胡一鸣.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优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23(6).

[3]明文钦,李映松.打造“一站式”高校智慧就业平台[J].人力资源,2023(6).

[4]汪光军,潘莉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16).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