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研究

2024-10-24 00:00朱明洁王静王辉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创新性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第二课堂在顶层设计、师资配备、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为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提供实践支持。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第二课堂;大学生;育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加强其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十分关键。课题组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为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通过对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开展思政教育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西方流行文化渗透在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以及流行音乐等各个环节。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更容易接触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形势。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实践育人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灵活性。创新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和育人路径,优化内容供给,能够让大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引领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

(二)是提升综合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与第一课堂常规化、系统化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更具渗透性和创造性。它更侧重于学生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另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此外,第二课堂教育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境殷实、个性鲜明且学业压力更大,他们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可能会展现出更多的不适应性。而第二课堂所组织的丰富多彩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抗挫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理论积极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是增强“四自”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

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飞速发展、顺利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积极选择、参加、总结、反思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增强“四自”能力的过程。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富有想法和主见,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有利。为了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课堂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驱动因素。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个性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不同的第二课堂内容。志趣相投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探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中外合作办学第二课堂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管理亟待加强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依托二级学院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面临较重的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压力,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学校往往更加关注第一课堂的教学,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直接采用学校现有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容易忽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普通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容易忽略第二课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第一课堂的相通之处,致使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僵化。此外,第二课堂活动多,但其活动较为分散、不成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管理,加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课程安排紧凑,学业负担重,如果活动本身吸引力不足,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参与,甚至可能盲目跟从,真正参与到活动中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这与全员育人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师资配备和规范化指导亟待加强

自《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印发以来,许多高校已经把第二课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按照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分类进行了学分配置。但由于管理机制、经费限制等原因,第二课堂的教育指导工作多由专职辅导员、学生处和团委教师以及部分积极的专业教师负责,鲜有高校对每个模块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即便有高校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在指导活动时的工作量也往往无法得到科学合理认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导致他们参与第二课堂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性不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大部分家境优渥、思想活跃、综合素质较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相对更高。非专业教师更关注活动的整体稳定性和宣传效应,由于其时间紧、事务性工作繁杂、专业能力限制等原因,部分指导教师会存在“完成任务即可”的心态,缺乏对活动细节的科学性、规范化指导。这导致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活动整体层次难以提升,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机制和过程性监督亟待加强

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多样的教学场所导致了教学评价机制的复杂性和教学效果评估的片面性。虽然第二课堂在大类方面有学分要求,但整体上缺乏系统规划,活动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且多以学校和学院举办的活动为主,以专业和班级为主的活动较少,活动自由度较高,部分学生倾向于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或积分较高的活动。虽然借助PU口袋校园平台实现了对活动的记录,但学生仍可能找到漏洞,在活动开始前签到,签到后人并未在场,即使有签退也可在活动结束后到场签退,不会影响其信用值。评价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过程性监督,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工作量和活动整体效果等都没有得到科学记录和量化反馈评价。量化标准的缺失和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容易导致第二课堂活动随机性强、延续性差,不利于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同时,这也容易导致活动效果差、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保障力度和制度化建设亟待加强

相比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资源和机制保障方面显得力度不足。大部分的经费资源倾向于支持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第二课堂教育经费相对受限,且多用于校园的大型主流文化活动。社团建设和一些小型活动常常因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第二课堂活动场地有限,不同活动之间在借用时间上容易产生冲突,硬件和软件设施也有待完善。同时,人员和制度方面也缺乏保障,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中方与外方院校的合作不够充分,在第二课堂教育方面缺乏有效对接机制,合作院校的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中外合作办学第二课堂育人有效路径

(一)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育人体系

针对高校“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的现象,应提升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举措、全覆盖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对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进行统筹规划。第一,将第二课堂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分占比,使其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第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发展体系,将传统第二课堂细分为第二、第三、第四课堂(如图1所示),明确培养目标,提高育人的针对性。第三,对标第一课堂建设标准,将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化、课程化,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深度交融。第四,建立成长积分制度,每年进行成长积分测评,将“四课堂”不同模块的参与情况折合成成长积分,并计入学生成长手册。第五,加强品牌建设,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打造精品项目,树立特色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学生会逐渐增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感、体验感、认同感和成就感。这些举措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显著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二)重师资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建立导师制,设立成长导师、社团导师、学术导师和社会导师,有机联动第一与第二课堂师资。加大高质量人才引进的力度,聘请中外双方专业教师、专家学者等优质师资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聘请优秀校友、家长以及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导师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成育人合力。以第二课堂中的社团课程为例,实施导师团队化,每门社团课程学生在20至40人之间,配备2至5名社团课程导师,形成导师组。导师组承担对社团课程的指导工作,包括社团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写、教学过程的规范以及考核测评等。充分发挥校友和家长优势,加快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同时利用好外方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效果。研究制定校内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第二课堂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认定工作量,并对导师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促进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过程监督,健全量化评估体系

良好的评估体系对第二课堂教育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也是教育效果的有效检验途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PU口袋校园平台进行活动的发布和管理,对学生参与课程项目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认证,同时加强对实践积分的申请与审核管理。针对学生活动过程监督中存在的不足,组建学生队伍,开发成长系统,建立标准完善、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活动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实施过程性考核,第二课堂每门课程除配备专业导师外,还设立了学生负责人及骨干,他们负责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辅导员作为思政教师全程监督。每次活动或课程都会进行相应的记录,学期末导师会组织学生自评,并根据学习态度、能力观测点进行分级互评。导师将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过程性考核情况等给出课程总成绩,并按比例折算为成长积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邮件等方式,综合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活动的满意度、对教学指标的契合度、对学院的建议等信息,进行双向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整。

(四)重多维保障,强化保障体制建设

为确保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要做好制度、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的保障工作。第一,建立制度保障,以国家政策为先导,制定学校及学院等不同层面的制度,进一步深化与外方院校的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约束。第二,相关部门负责制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第三,加大师资力量的支持力度,定期针对导师和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培训、交流、学习和研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经验。第四,强化硬件保障,适当调整经费分配比例,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加大对数据平台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实现个性化指导,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回信中,鼓励他们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2]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谷子骞,仝泽民,蒋林轩.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4(1).

[4]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