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宗旨。要将“八个相统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必须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注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既把握统一又尊重多样,注重“教”与“学”良性互动,注重在灌输中启发学生,注重实现“三全育人”。
关键词:“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八个相统一”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
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而学理性则是高校思政课的应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这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所在。要上好思政课,就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思政课教师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注重课程的学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简单说教,否则就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相当强的课程,侧重于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讲精,要让学生能从思想深处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正如康沛竹、艾四林所指出的,“要实现政治性,思政课教师就要善用于学术讲政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政治性来统摄学理性,又要以学理性来支撑政治性。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学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政课不仅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还承担着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可以说,思政课寓知识性和价值性于一体,这正是思政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知识是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知识传授的目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我们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教师通过思政课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理智态度、判断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在知识传授中为学生答疑解惑,教会学生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人生信念,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未来成长发展夯实思想基础。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注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意识形态属性非常鲜明的课程,既有建设性又有批判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思政课的任务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但也要认识到,思政课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建构的价值理念面临着被淡化的挑战,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给大学生尚未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这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形势和环境,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守护者”,应时刻保持政治清醒、强化政治定力,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也体现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特征。教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力、用心、用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讲准确、讲清楚、讲透彻。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知识,其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当中得到检验的理论,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实践性。针对当前思政课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让思政课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例如,带领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名人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访先进模范人物等,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真正把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注重既把握统一又尊重多样
高校思政课强调统一性,是因为它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其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必须统一标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教学须尊重现实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多样性存在。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一、教育水平不同,难以用同一标准去建设和衡量所有高校的思政课。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载体、考核方式等方面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资源,选择当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法等;因时制宜,就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精准化教学,努力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统一性,尊重多样性,实现两者辩证统一,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切实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教”与“学”良性互动
同其他课程一样,思政课的两大主体也是教师和学生。要激发思政课教学活力,就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整体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估者,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需求,自主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及制定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除了知识传授,思政课教师在学生价值引领和政治塑造等方面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对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现和表达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表达,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在灌输中启发学生
列宁指出,先进的理论不可能从群众中自发地产生,“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育。开展思政课教学,灌输是必i0/HND6PSM2agCwHbG+CBJ99d4UL/Qms0yHf2mGI9yE=不可少的手段,因为学生头脑中不可能自动形成知识,只能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灌输教育不等于搞“填鸭式”的“满堂灌”。如果一味地进行“硬灌输”,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坚持灌输教育的同时重视启发性教育,要根据时代变化、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等,善于运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如通过问题讨论、课堂辩论、VR教学等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获得真知。思政课教师要把教与学、学与问、问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问题导向开展教学,在灌输中突出启发性,在启发中巩固灌输性,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有机统一。
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实现“三全育人”
任何教育教学都同时具备显性和隐性两种因素。显性教育,是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得益彰、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显性教育。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育人方式,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课堂上理直气壮地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学马、信马、用马”。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还要坚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相较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受教育,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因此,隐性教育在思政课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政课中渗透隐性教育的方法,还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将思政教育浸润到其他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同时,高校还可以将学工、团委、招生就业、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起来,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研究、社会实践调研等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八个相统一”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1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卢黎歌,隋牧蓉.“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
责编: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