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大学生历史自信教育研究

2024-10-24 00:00:00田云腾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教育,不仅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和现实回应。

关键词:大学生;历史自信;教育研究

一、深入理解历史自信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自信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守初心与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实现民族复兴。

历史自信根植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来源于深入把握发展规律的历史认知,淬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本质上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成就、奋斗精神、奋斗经验的自信,是精神自信、规律自信和价值自信的高度统一。

历史自信的目的是促进历史自觉。青年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其历史自觉的核心在于增强历史自信、永葆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自信,体现在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深刻理解和历史认同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坚定自信,是对党的初心使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二、深刻把握开展历史自信教育的关键要求

(一)坚持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党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系统地、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党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也是我们学习党史最根本的思想工具,更是我们加强历史自信教育的理论基石和实践导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尤其在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本清源,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影响极大。这就迫切需要高校着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辩证地看待党的历史,注重党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整体思维,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整体脉络;坚持联系思维,精准掌握百年党史的内在关联;坚持发展思维,深刻领悟百年党史的动态演进。

(二)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

中共党史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有其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是党史研究须臾不可背离的中轴线和定盘星,也是培育历史自信的纲目和主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就是抓住了历史自信教育的总纲。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实践的维度具体、历史地把握党的历史贡献,从整体层面把握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正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深层内涵,使他们在党史学习中受教育、受启迪、受感化和受鼓舞。

(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不仅削弱了人民的历史认知,还会动摇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文化根基和民族凝聚力。因此,开展历史自信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和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避免被虚无主义者的主观臆断和偏见所误导。具体而言,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与监督,坚守历史真实,传承历史文化,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防线。

三、深度推进增强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实践理路

(一)用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强化认知

历史认知是大学生培育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课堂教育作为传播知识、培育思想的主渠道,理应成为历史自信教育的坚实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明确历史自信教育的核心目标。一方面,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将历史自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其独特价值。同时,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此外,还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从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抓手,利用好红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讲党史,通过讲述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学科先锋人物的故事、课程目标的价值指向等,将学科知识与党史有机融合,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

(二)善用“大思政课”,强化体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应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进一步开拓课程视野、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全新的思政课堂新形态,引导学生在关照现实中阐释真理的力量。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蕴含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累了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这些都是历史自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不断彰显,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些都是历史自信最好的证明,也是历史自信教育的最佳注脚,更是活生生的现实版“大思政课”。要上好“大思政课”,高校既要利用好“第二课堂”,通过学、赛、讲、展、行、演等方式,广泛开展党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利用好“第三课堂”,借助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实地教学课程。同时,融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社交、打卡、游戏等元素,或者利用融媒体技术实施互动演绎、全景式展示、沉浸式情景剧等,探索体验式、沉浸式、案例式学习党史的新载体、新模式、新场景、新应用,达到以党史触及灵魂、以党史浸润人心、以党史强基赋能的效果。

(三)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躬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大学生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感召,在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的同时,特别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身体力行”。一方面,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青年人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炽热的情感,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没有一身真本领,爱国热情便是空谈。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要把爱国热情体现在练就一身真本领上,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因此,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大胆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在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岗位实习、创业竞赛等活动中,不断锤炼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本领,培育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责编:勉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