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终身学习理论的视角,从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职业能力要素出发,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创新能力、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终身学习
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的埃德加·富尔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及其认定办法,旨在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从国家层面来看,“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需要推动“双证融通”,构建有利于教师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从而全面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将职业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紧密结合。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关键职业能力要素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进而形成能够完成特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达成。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
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版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体系,对19个大类的700多个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梳理,同时明确了各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最低比例要求。高职院校w5LXJz77GlQQlymBtdilqUOGFIhPCuiJwrLAHhddjR0=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课程设计要基于明确的目标任务,教学内容也要顺应市场的需要。“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学生职业技能培育为中心,立足学科与行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标准等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激励和反馈。
(二)行业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必须具备“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并且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工作过程或技术操作流程。“双师型”教师应在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等建设项目中深度锻炼,切实提高行业实践能力。
(三)社会服务能力
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和推动社区发展方面贡献力量,依托专业优势与中小微企业保持紧密合作。《202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双高”计划下的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带动作用凸显,在中小微企业新增一线从业人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比较高。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双师型”教师要参照《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识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信息化时代成长的学生拥有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作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引路者,坚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受教学资源、教师个人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参差不齐,其终身学习意识和理念亟待加强。
(二)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能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和理论支持等方面。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科研水平,还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创新团队多以年轻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很好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教师的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团队培育的基础不完善,团队的教育合力较弱,协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近年,职教本科的办学热度持续升温,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引进高层次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准入机制不完善、评价标准无特色、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群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激励机制存在形式单一、绩效考核和评价方案缺乏灵活性、薪酬分配过于均等化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终身学习视域下提高“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关键要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其教师应在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不断改革教育观念、教学设置、教学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职院校教师应在终身学习视域下,反思“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在终身发展的框架下,加强学习能力构建,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育人能力,持续改进教学策略。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技能,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想要真正厘清“如何培养人”并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群体。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培养教师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进取心,使他们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教学生涯。“双师型”教师更应深刻理解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水平,满足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让学生也能跟上技术的变化,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校企协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培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帮助他们更好胜任教育工作的关键,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深化校企协同,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途径,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学校应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改革,探索实施1+X技能证书试点,建设“产学研训创综合平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及其对学生创新的指导能力。
高职院校和企业要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构建能对接产业发展的职教体系,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高职院校应通过共建共享,打造“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入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对接新标准,更新知识技能,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高职院校既要用好培训基地,又要密切联合行业和企业,构建与时俱进的能对接产业发展的职教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基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时加强学校自身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主动与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重要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参与承担重大项目。高职院校要培养数量更多且条件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有针对性地抽调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参与技术开发、培训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最新技术信息,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同时,要瞄准社会需求,多渠道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此外,“双师型”教师也可通过在科技局等相关单位挂职,更新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
(三)可持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做到人尽其才,除了绩效考核,还需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督促反馈机制。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评机制,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双师型”教师的荣誉感。目前,“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已经比较明确,但尚缺乏一个统一、完善的考评体系。“双师”不等于双证,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而不是按照认定的条目和细则,由教师被动地去找企业来获得相应的经历。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吸引教师主动参与项目,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者中形成互动,实现共赢。同时,要构建“双师型”教师职称的评审机制及评价体系,建立长效的发展激励机制。激励形式可以多样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让教师自主管理、自我成长,避免出现激励过度或激励失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22-10-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10/t20221027_672715.html.
[2]全守杰,张惠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与优化路径:基于“双高计划”职业院校的质性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3(9).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