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三融”背景下 职业启蒙教育多方协作的现状、困境及工作路径研究

2024-10-24 00:00:00申绯翡张玉国杨全中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三教”“三融”背景下职普融通的重要途径。基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从职业体验中心建设、主体分包责任制、本土特色研学基地建设三个角度入手,对多方协作在职业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启蒙;多方协作;困境;工作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就要求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进“三融”系统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其中,“三教”核心是协同创新,从过程上看包含了高等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两个时间段,贯穿了青年期、中年期;“三融”核心是系统改革,内容上包含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其主要目的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涉及幼、小、中三个阶段,其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多,需要多方协作、确定分工、明确定位,建立多元共赢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一、职业启蒙教育多方协作的研究现状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协作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政府代表国家举办教育,进行教育治理,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也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学者罗玲丽认为教育要基于国家需求,符合国家定位,这样才能让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有利于落实国家定位,对于打破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普及正确的人才观、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具有引领性作用。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职业教育多元协同育人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政策导向的贯彻落实,避免出现职业启蒙教育主体分离、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参与多元协同育人创造条件。

(二)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多方协作

学者周晓阳认为可以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中小学劳动课中,与职业院校共享教学资源,提出“四方(家庭、职业院校、中小学、社会)联动”的协同模式,解决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不系统、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教育内容片面等问题。学者季媛围绕非遗特色专业课程,邀请纺织相关技艺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职业体验构建分级体验课程,以产教融合的协作方式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而根据国外职业启蒙教育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多通过生涯教育课程等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其教育体系仍由家庭、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教育主体协同参与,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外源动力。总体来讲,以课程的形式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国内的研究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否被大众接受并认可,仍需要进一步实践验证。

二、职业启蒙教育多方协作的困境

(一)职业启蒙教育政策支持不充足

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可追溯到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这是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支撑性文件。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2022年5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以上政策文件体现出国家层面对职业启蒙教育的鼓励和支持。而在省级层面,2020—2022年教育部与17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职业教育改革共建方案,但侧重于科研、高校和智库建设,并未涉及职业启蒙教育;在省市层面,对多方参与职业启蒙教育建设、治理和评价的相关文件支撑不足。

(二)职业启蒙教育相关主体疏离

职业启蒙教育相关主体涉及政府、中小学、职业院校、企业、家庭等各方主体,虽然有政策文件的鼓励与支持,但各方主体在教育中的任务及着重点不同,导致其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诉求各不相同,呈现出“疏离”困境。比如,中小学主要希望通过职业启蒙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升学率与知名度;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探索职普融通的实现路径,抓住职业院校发展的窗口期,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院校的转型与升级;企业诉求多倾向于构建品牌和获得经济效益;政府部门主要侧重于宣传和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以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学生家长则更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升学情况。

(三)职业启蒙教育环境复杂

目前,职业启蒙教育面临着环境建设不健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职业启蒙教师资源方面。目前,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多与劳动实践课结合开展,而劳动实践课的教师多为语数外等课程教师兼职。他们大多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价值、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了解得不够深入,且受“主课”影响,投入精力有限,难以收到较好的职业启蒙教育成效。

第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在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与劳动实践课融合较多,并无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在初中阶段,有学者提出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生物课教学当中,但未提及具体的课程建设方法,也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的紧迫性,虽然开展了劳动教育但并未融入职业启蒙教育,并且无相关管理措施,多流于形式,职业启蒙教育课程难以推进。

第三,职业启蒙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在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缺少实践活动的场地和经验,虽然部分小学与职业院校有合作,但缺乏实质性的资源开发与合作,社会力量也参与不足,导致三方教育资源难以融合。在初中阶段,职业启蒙教育配套资源缺乏,如师资少、实验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未充分利用,未与企业、职业院校、非政府组织等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制约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家庭、学校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重知识而轻技术,且受各种环境条件限制,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投入十分有限,缺乏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

第四,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方面。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背景下,上海正式推出职业体验日活动。随后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职业体验中心建设,如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河南将推进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把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设300个左右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苏州、武汉、福州、北京、成都、连云港等地陆续开展职业体验中心的认定及评审工作。但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全国各地职业体验中心存在地域性,实践研究大多集中在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各地政策支持力度也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性。

总体来说,职业启蒙教育环境错综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在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教育资源整合、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等方面均受到明显制约。

三、职业启蒙教育多方协作的路径

(一)以职业体验中心开展多方协作

2022年国家级职普融通类职业教育成果奖获奖项目“职普融通四位一体:职业体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职业体验为中心,将职业大类代表性的职业活动与课程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构建了800余门课程内容,建成了分学段、序列化、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职业体验为基础,以职业化为目标,为职业体验设立了新的逻辑起点。在师资上,整合职、普、政、研、企、家、校、社等资源,还组建了由省市工匠、技能大师、行业专家等构成的多主体参与、专业化、阶梯化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模式上,构建了“基地+课程+师资+平台”实践模式。在教育资源上,汇聚了“四园”“三平台”“数字资源库”等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在育人机制和评价上,形成了“四横四纵”立体、联动的职业体验育人机制,以及以制度为标准的反馈整改评价机制。这一成果体现了我国在职业启蒙教育改革中多方协作模式的创新举措,为多方协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为构建多方协作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提供了参考,为汇聚师资力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围绕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构建职业启蒙教育体系提供了路径。

(二)以分包责任制开展多方协作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蕴含诸多成功的做法,以分包责任制开展多方协作,正是受到乡村振兴扶贫举措的启发。其主要构建方法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院校为责任方,以中小学为分包对象,家庭、企业、社区等主体协同参与,构建多方协作职业启蒙教育体系。其中,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职业院校依托本校师资资源、场地资源、课程资源等教育资源,针对分包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现有资源,如学段、课程等,以职业启蒙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为目标,融合中小学与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结合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构建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职业启蒙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职业体验为主,培养职业感知与职业意识;初中阶段以生物等学科融通培养职业认知;高中以职业实践为主,如开展职业实践类培训班,帮助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为高考填报志愿难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分包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与任务,能够加强职业院校与中小学校之间的联系,为双方设置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促进两者之间的互通互助。政府既是主导也是监督与评价部门,保障了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同时,不同阶段课程的开发,让不同阶段的教育主体参与进来,搭建以“政—校”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多方协同联动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三)以本土化特色资源开展多方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其思想内涵不仅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大引领作用,也适用bGWLjBGlcNEpLvR7NVBwfg==于职业启蒙教育城乡资源不平衡、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复杂发展环境。以乡村教育为例,以乡村当地资源为依托,建设特色研学基地,构建“研学+劳动教育+职业启蒙”的模式。其实质是以政府为主导,建设本土特色研学基地,并在中小学校中设立研学体验式劳动教育试点,根据劳动教育规律,分阶段融合研学基地、职业院校、企业等各方的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修订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形成具有职业启蒙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完成研学活动,给予对应的学分,以此保证职业启蒙教育的有序性与连续性,同时学分可作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重要依据。此种模式注重开发本土特色教育资源,主要依托劳动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目前职业启蒙教育现状,既是职业启蒙教育本土化的一种尝试,又是职业启蒙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一种尝试,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启蒙教育道路的一种尝试,值得深入研究。

“三教”“三融”的提出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职业启蒙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不仅符合国家人才发展需求,也是实现职普融通的一种途径,还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正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不是单独某个部门能够承担的,既需要政府等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作为保障,又需要职业院校、中小学校、企业、家庭等多方支持,借助多元协同共享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平台,不断地深入研究顶层设计方案、课程开发与构建、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以及长效合作机制与保障措施,不断创新职业启蒙教育服务形式,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参与主体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阶梯式、多层次、专业化、多样化的职业启蒙教育,不断推动职业启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蓝洁.协同治理视域下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助力教育强国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23(5).

[2]罗玲丽.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内涵及其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8).

[3]卞勇平.协同育人理念下的职业启蒙教育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1).

[4]周晓阳.“双减”背景下职普协同开展劳动和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才智,2023(26).

[5]季媛.高职院校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启蒙的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染织非遗职业体验中心为例[J].辽宁丝绸,2023(4).

[6]刘芳,邹豆豆,吉标.职业启蒙教育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建构[J].教育与职业,2023(20).

[7]刘瑶.从疏离到共生: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博弈治理——基于共生视角[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3(2).

[8]陈雨瑶,俞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基于科瑟根“洋葱模型”的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2).

[9]何勉.“双减”背景下中职学校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实践技能教育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23(15).

[10]禚洪瑶,马建富.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策[J].当代职业教育,2021(4).

[11]娄元元.我国初中职业启蒙教育研究与展望[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12]周玲.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市C县为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13]匡瑛,井文.我国职普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进路: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普融通”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