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2024-10-24 00:00刘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应当牢固树立精准资助的工作理念,深刻理解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具有为共同富裕目标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破解当前精准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从精确识别资助对象、改进资助方式、强化价值引领等方面入手,提升精准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精准资助;大数据;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实现“精准资助”既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关乎教育公平和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应当牢固树立“精准资助”的工作理念,深刻把握精准资助育人的重大意义,破解当前精准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推进教育数字化、数据充分赋能等建设,从精确识别资助对象、改进资助方式、强化价值引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资助服务,从而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一、高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新理念、新途径。它是将我们党“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想汇集而成的新型工作方式,进而转化为高校实现共同富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目标的新应用、新机制。

(一)为共同富裕目标服务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阶段,实现覆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仍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中央作出的“大学生都不会因贫辍学”的庄严承诺已经初步实现,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每一个贫困大学生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需要国家和社会关怀的经济困难家庭。在保障他们不辍学的基础上,助力这些大学生成长成才,也是这些家庭得以实现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希望所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借助信息技术,已从“大水漫灌”式转变为“精准滴灌”式,这标志着资助工作理念的巨大进步,直接关系到惠民富民政策的落地实施,进而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民生福祉。因而,精准资助育人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时代使命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在新的历史阶段承载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时代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需要主动担负起的历史使命,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22年中国学生发展资助报告》显示,2022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4588.24万人次,资助资金1675.59亿元。随着学生资助政策的日益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深度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更加凸显精准资助工作在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大力推进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将爱国感恩、诚信友善、公平正义的精神浸润人心,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做好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施策、精准施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有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其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实践。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撑,高校则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对于受资助的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往往还伴随着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念、生存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障碍。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必须始终关注困难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成长需要。一方面,高校要立足实际,推进只有经济资助的一元资助模式向涵盖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价值引领、学业帮扶等要素的发展型资助转变,推动精准资助的个性化、多维化。另一方面,大学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改变命运和助力未来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应以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丰富资助方式和资助内涵,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按需提供、精准定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

高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能够充分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精准施策、按需供给,更好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但目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效果尚不理想,这主要受制于学生认定不够精准、资助方式不够丰富、资助育人价值引导不够充分等客观因素。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够精准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前提条件是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其作为实施各项资助的受助对象。当前,由于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高校学生资助大数据中心尚未建成,依托大数据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推进,还未实现大数据技术下的精准识别。因此,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通行办法,仍然是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班级民主评议表”等。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存在问题,因为生源地民政部门可能对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不了解,审核不够全面、准确,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能得到应有的资助。另外,大学生的生源地分布较广,地区间和城乡间的经济差异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在高校内建立统一的衡量标准。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其家庭可能遭遇突发性事件或者洪灾、泥石流、地震等临时性难以预知的重大灾难,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家庭经济处于动态变化状态,这无疑增加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的难度。

(二)资助方式不够丰富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在资助工作中就要针对受助者的具体需求来丰富资助方式。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当低层次需求得以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尽管物质和经济资助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基础,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可。当前,在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普遍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但是由于家庭经济负担重,这些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承受的压力远大于物质所需,担心被歧视、被边缘化,由此可能产生的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都会严重影响他们专心学习和自我能力的提升。随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推进,资助方式日益多样化。但总体而言,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精神激励、价值引领还有所欠缺。

(三)资助育人成效不够理想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基本实现了解决学生生活困难的保障型资助,但立足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受助学生学业成长的要求较低。高校的资助政策大多对受助学生学业成绩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例如国家助学金的评选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为评选条件,没有硬性的学习成绩要求,无法达到“扶智”和“扶志”的效果。二是高校资助工作队伍虽然有师生比1∶2500的配备要求,但实际上往往难以达到这一比例J4KsfiJFg+rQ3U/J63JjOoQLO4mztsO8ZNPUQPo7jOM=,导致资助育人力量较为薄弱。三是大学生因经济困难形成的心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部分大学生因经济拮据而成为经济、学业、能力都面临困难的“三困生”,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关注和重视,这些学生可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性格孤僻、难以融入团队。同时,随着网络信贷、网络诈骗对校园生活的侵蚀,部分学生因追求虚荣而陷入网贷和电信诈骗的陷阱,此类事件时有发生,这也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

高校实施精准资助育人关键在于育人,成败与否在于能否落实落细,可以通过大数据赋能精准认定资助对象、采用多维一体资助方式、强化资助价值引领等实践路径,推进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建设进程。

(一)大数据赋能精准认定资助对象

大数据充分赋能精准资助工作,可以增强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化。精准资助工作以精准识别为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认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需要统一具体的认定措施。第一,严格评定标准,确保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借鉴国内外高校学生资助的先进经验,对申请对象、资助金额、资助范围、申请程序等都建立统一、精准化的严格规定。根据家庭所在区域划定家庭收入最低标准,除了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对其他年级学生明确最低学习成绩要求,加强鼓励努力学习的政策导向,综合考虑家庭收入与学业因素,明确学习成绩量化要求,杜绝“人情资助”的发生。第二,构建覆盖全学段的资助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运用Python语言和K-Means聚类算法等,对学生校园卡消费等数据进行分析,主动识别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在前期认定的基础上,建立生源地、高校以及工作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数据库共享和无缝衔接。同时,推进实施“一人一策”的追踪机制,加强资助对象的诚信和个人征信监督。第三,严格评审程序。根据学校实际,明确二级学院评审领导小组人员构成,合理确定班级评议小组,对以上名单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公开公示。评议小组对申请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业情况等进行量化评审。评选结果必须在相关范围内进行公示,保证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阳光化”运行。

(二)多维一体改进资助方式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方式不仅是经济援助,更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精准资助就是将过去偏重经济资助的单一资助方式转变为发展型资助方式,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品格涵养和能力提升等问题,增强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推行资助学生的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无偿资助侧重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有偿资助则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帮助学生增长能力素质为出发点,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付出一定的劳动,掌握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在此过程中懂得感恩,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实习、就业指导等形式,使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此外,高校要突出就业优先,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导师,建立校企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既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又为其以后成功就业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精准资助价值引领

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精准资助不仅在经济层面给予受资助学生帮助,也更进一步为他们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扶持,给予他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支撑他们顽强拼搏,激发实现人生理想的创造力与行动力。一是重视价值引导。高校精准资助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指归,要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人生品格、敬业奉献的价值引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心理健康帮扶。态度决定一切,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帮扶,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意志坚强、乐观开朗的良好心态,使他们克服不利于成长的各种心理障碍。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精准资助育人核心价值在于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就要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同时必须具备顽强奋斗、自立自强的科学家精神。同样,苦难是人生的大学,资助育人就是要引导受资助学生积极去面对贫困、面对磨难,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坚定他们从事科技创新的信心,助力他们逐步成长为科研报国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202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23-11-03.

[3]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