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民办高等教育也进入由规模扩张向规模质量并重的转型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理念滞后、布局趋同、整体实力薄弱等问题,应从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建设要素、统筹学科专业等方面入手,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的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不断改革探索,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量的四分之一,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不仅是“双一流”高校的建设遵循,也是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型各层次高校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认识到,以学科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经验与成效
(一)重视要素建设
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既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又符合普通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主要在凝练方向、组建团队、搭建平台等方面重点发力。2007年至2021年,我国民办高校的专任教师人数增长超过300%,学科团队建设得到优化提升。如西京学院等学校立足地方需求、对接区域发展,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凝练了一批优势特色明显的学科方向。
(二)融入地方发展
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以服务求发展,是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珠海科技学院建成生物制药、航空工程、大健康、特色金融等一批与珠海市、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并与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学院、产业研发中心,为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成果快速转化提供支撑。
(三)政府强力支持
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财政、税费、用地、收费等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给予大力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也给社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以极大鼓舞和信心。上海市自2012年起先后启动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民师计划”“民扬计划”,陕西省每年拨款4亿元用于民办高校发展,江苏、福建等地设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浙江、广东等省以及河南信阳等市对民办高校高层次人才划拨事业编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民办高校抢抓政策机遇,获得跨越式发展。
(四)质量层次提升
吉林外国语大学等成功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审核,侧面体现了近年民办高校的学科发展成效。此外,10所民办高校入选2019年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民办高校获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4项;2021年黄河科技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纳入当地一本批次招生,成为河南民办高校首例;南昌理工学院等院校成为省级硕士点培育单位。这些突出成就,都体现了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本文参考知名机构发布的高校排名榜单,选取位次相近的10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排名位于前20的南昌理工学院、武汉东湖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宁波财经学院作为高水平民办高校代表,排名位于90~110的商丘工学院、江西工程学院、烟台理工学院、皖江工学院、淮北理工学院作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民办高校代表。课题组分别对以上高校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学科专业布局、教师结构、科研创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课题组还调研访谈了陕西西京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财经学院等民办高校,探研我国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科建设理念滞后,建设力度不足
在思想认识上,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还存在“学科建设是公办高校的事”“民办高校只管搞好教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不大”等认识误区。调查发现,有8所高校未设置专门负责学科建设的部门,宣传上也极少有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新闻动态。总体来说,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形成推动学科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部分民办高校对学科概念认知不清、定位把握不准,认为学科建设仅限于科学研究或者等同于专业建设,没有将其与师资引进、资源分配等统筹考虑,建设缺乏保障、难以推动。
(二)学科布局趋同,优势特色不足
多数民办高校出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短期需求设立专业,造成学科专业布局趋同,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培养结构比例失调和人力资源浪费。调查中,10所高校2023年招生计划中的474个专业主要包括工科、财经管理、文体艺术、医学四类,其中工科类专业中的电气电信、机械、计算机等专业占56%,各学校专业设置高度相似;10所高校均开设了文体艺术类专业,集中在表演、新媒体技术等专业;8所高校开办的33个医学类专业中,护理康复类专业占64%。鉴于地方性、应用型的核心特质,民办高校的根本出路在于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但课题组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与所在地区主导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较少,服务现代产业适配性不足。此外,因为长期追求规模化发展,部分民办高校出现了资源分散的情况。调查中,1所学校为升本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但其2023年只有1个招生专业与国防科技有关,其传统特色和原有学科优势被严重弱化。
(三)学科整体实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普遍建校时间不长,基础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相对较弱,整体实力不强。随着近年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民办高校的这些共性问题也更加凸显。
一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工作平台、职业发展、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原因,优秀人才往往引不来、留不住、成长慢,教师梯队结构不合理。调查中,三分之二的学校中年骨干教师占比不足20%;超半数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30%,其中1所学校仅为0.71%。
二是办学条件差异较大。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单一,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资源多是投向基本建设;重教学轻科研、重专业轻学科的现象严重,学科建设缺乏基本的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科研平台较少,难以支撑高层级科研项目实施。调查中,9所高校生均实验实习经费低于100元。
三是办学层次较低。2019年,我国民办高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约26.7%、33.5%、0.1%,人才培养集中在本科和专科阶段。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点少,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短板。
三、民办高校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学科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国内学者普遍认可的阐释有三种,即学问的分支、教学的科目、学术的组织。民办高校办学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其学科建设更应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取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终极使命。
基于此,本文中民办高校学科高质量发展是指,遵循民办高校办学规律和学科建设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建成完善的学科管理体制机制,设计前瞻性的学科建设规划,具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构建对接区域发展的学科体系,具有稳定的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和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平台,在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走出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四、加快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分类统筹管理。地方行政部门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统筹公办和民办高校学科布局,加大对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解决或部分解决事业编制。加大财政资助力度,推动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政策落地,缓解民办高校资金压力。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启动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计划,提升民办高校办学层次。RH0OhwnZ8DaM+2FJ5JeVdw==
二是围绕办学定位,更新发展理念。民办高校要深刻认识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视自身与公办高校的共性和差异,探索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四新”建设为重点、以学科专业一体化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的学科发展范式。编制建设规划,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聚焦服务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制度,突出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师资、经费、办学空间等资源统筹配置。跳出固定身份认知,拓宽办学视野,强化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
(二)聚焦建设要素,提升学科内涵
一是彰显特色,凝练学科方向。民办高校应改变单一的建设思维模式,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建设与区域经济带、产业链契合的应用学科,积极与企业联合攻关,力争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人文艺术类学科要积极传承和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基因,在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上发挥作用。
二是以用为要,汇聚人才智力。把学科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弥补自有专任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短板。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进培养,遴选校内优秀人才并进行靶向培育,鼓励青年教师在岗攻读学位、参加培训进修和企业锻炼,选聘企业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三是强化协同,搭建学科平台。统筹有限资源,完善开放共享机制,重点保障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教学研究设备和场地,争取财政支持。探索建设区域产教联合体,将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实训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建设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以及校外基地。委派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生产过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强化成果转移转化。
四是重点突破,提升建设层次。民办高校要避免盲目攀高,探索分层分类发展。已获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要深化内涵建设,在人才、科研、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学位授权学科的重点保障力度,持续提升建设水平,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力争获批更多学位点,创RH0OhwnZ8DaM+2FJ5JeVdw==建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具备建设基础、有志建成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要对标建设要求,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学科优先发展。其他高校要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吸引社会资源,形成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统筹学科专业,加强一体化建设
高等教育的学科与专业发展目标、发展动力、构成要素不同,但二者本质上相互支撑、协同互动。因此,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民办高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提升办学成效。
一是集群建设一体化。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目标一致性,围绕产业链统筹规划学科集群、专业集群建设。将课程作为学科和专业的重要结合点,把学科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学科相近的课程群,以课程群组建专业类相近的微专业群,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二是团队建设一体化。明确教师既是学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又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统筹解决学科梯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需求。明确学科团队带头人兼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统揽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形成学科与专业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享资源的协同机制。
三是人才培养一体化。跳出“学科—学位点设置—人才培养”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依托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问题或学科竞赛,以项目制进行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引进和开发企业课程,结合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实践训练等。
四是条件建设一体化。统筹考虑教育、科研和教学需要,共建共享平台资源,避免重复投入。教学平台建设要前瞻考虑科研实验需求,加强通用平台建设,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拓展科研平台人才培养面,为学生类竞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科研实践以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提供便利。
五是考核评价一体化。探索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并重、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考核机制,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树立学科与专业建设并重的评价导向。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增进学科与专业各自负责部门和学院之间的协调联动,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一体谋划效能。
参考文献:
[1]王争录,张博.“内”与“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办高校学科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9(6).
[2]钟秉林.民办本科院校要拓展办学视野聚力高质量发展:本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2(5).
[3]阙明坤,段淑芬.我国民办高校改革发展成效、经验及展望:《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21(2).
[4]辛华,王小梅,徐晶.民办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可能性与对策研究:以吉林省民办高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11).
[5]蒋家琼.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分析[J].人民论坛,2022(6).
[6]李和平.地方大学与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J].大学与学科,2020(1).
责编: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