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路径优选

2024-10-24 00:00:00刘亮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9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现代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办学是时代呼唤和学校的责任使命。民办高校要守正创新,面对现实桎梏,解决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出一条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办学之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时代创新理论,回应了“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重要办学实践问题。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重要增长点和推进教育改革重要力量的民办高校,既要直面影响高质量办学的现实制约,又要以新质生产力和守正创新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办学生态建设,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一、新质生产力: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时代呼唤

(一)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一词。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其主要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回应“教育强国,高校何为”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路径,对高等教育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养急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新质生产力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时代引擎

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民办高校的原创性优势与重要组织基因就是灵活的办学机制和高效的管理效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发展历程就是办学创新的最好佐证。新质生产力建设与新时代民办高校持续创新发展契合度高,是引领全国民办高校在普及化教育阶段着力打造高质量办学样态的重要指南。

(三)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利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先立后破,稳中求进,不断改革和突破传统的现实桎梏,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是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重要标志。落实“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战略,改造、培育、布局和完善新时代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样态是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高阶体现。

二、现实桎梏:影响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主要因素

(一)巨型办学规模导致沉重包袱

现有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已经超过很多公办高校,不管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高校,在校生基本上已超过万人,部分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巨型办学规模与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定悖论,数量与质量的问题逐步成为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枷锁。当前,有的民办高校体量仍不断“虚胖”,超大规模使学校背负了沉重包袱,从而导致学校的各项工作运转效率低下,给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保障服务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办学模式复制和沿袭公办高校

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和自有属性给其快速发展也带来一定局限性。民办高校办学性质经历了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转变,办学层次经历了从专科到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提升。其现有办学模式较多地沿袭了公办高校,办学路径、办学模式趋同化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办学的共性特征,从而导致民办高校在发挥自我优势、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等方面的突破不够,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存在滞后。

(三)办学条件中学科专业升级受限

在民办高校居于买方市场的现实情况下,办学条件往往是家长、考生选择高校的重要考虑因素。专业是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部分民办高校受办学属性与经费投入等历史与现状制约,在新型业态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受专业办学条件限制,新专业设置不够,老专业升级不足,学生无法及时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个别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资源长期滞后,在短期内改善和升级明显不够。落后的专业实验条件制约了专业教学,致使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岗位最新的专业技能,导致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受限。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队伍一直是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建设的原始短板。目前,虽然也有个别民办高校打破藩篱,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现有国家和省域政策体系下,很难在短时期内自主解决自有专任教师的后顾之忧。加上青年教师引进数量较多,优秀教师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需要若干周期,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在获得感与现实期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开始流动到公办高校或考取博士离岗就读。这使得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较大困难,高职称专任教师流失与高层次领军人才难以引进,成为办学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

(五)内部质量保障缺失

在众多家长、考生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情况下,办学质量是评价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民办高校受办学历史短、办学积累沉淀不够等因素制约,大多数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质量保障内容和标准要素等建设不完善,特别是自我开展的有效监测和评价改进还在雏形阶段。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与推动办学质量提升存在短板,质量文化建设滞后,现实中的内部质量保障力度和反馈改进效度不平衡。

三、守正创新:民办高校高质量办学的路径优选

(一)顺应人口变化,合理核定学校办学规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54万人。在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的三大趋势下,人口因素影响会逐步加大,民办高校应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正确认识人口变化对高校办学的影响。民办高校要做好从计划时代买方市场到市场时代卖方市场的现实调整,认识到支撑教育的人口红利变化对办学规模的影响。二是合理调整、核定办学规模。民办高校要加强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研究,改变一味追求扩大办学规模的理念,科学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与速度的关系,减少办学规模“虚胖”,节约和盘活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整体效率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培养模式,与区域新业态同步发展

结合自身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打开视野,正确分析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教育与市场协同融合发展问题,逐步克服同质化办学倾向。一是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机制。紧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国家新工科、新文科和专业工程认证等理念,建立健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和“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重塑实践教学流程,探索精英式、定制式、创业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公办高校形成错位竞争,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创新。

(三)建设专业集群,多措并举改善办学条件

围绕区域主导新型战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立足省域,聚焦专业链有效对接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为学生专业学习、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搭建平台。一是共建、共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科学布局理工类和新型急需专业,借助所处办学区域产业园、专精特新企业等优势,结合民办高校特色学科、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方式“共建、共享、共融”校内外育人平台。二是建立优势专业集群。围绕服务区域主导产业、行业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做好“撤、增、锻、塑”工作,改善专业实验和实训等办学条件,为学生高质量就业铺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办学提供硬件支持。

(四)培育领军人才,打造优质专任教师队伍

主动解决制约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让“人才强校”工程活起来。采取非常规办法,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第一人力资源工程。一是建立并落实教师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布局青年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有计划持续加大投入,选派优秀高职称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开展专业提升和访学进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队伍。二是主动解决教师不稳定问题。千方百计协调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或学校自身采取有效办法,提高自有专任教师的社会统筹比例,采用职业年金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强化人文关怀,建立荣誉制度,让教师自信、安心工作,真正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五)注重质量管理,保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自身评价是社会评价的基础,民办高校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外部教育教学评估,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的生命线,推动学校加强内部质量保障和评价。一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让质量文化成为办学主流意识,强化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群体的质量意识,从上到下推动各项教学和管理质量的评价实践行动,让所有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建立科学可操作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按照人才培养周期和主要教学环节,做好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与监测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共性问题反馈与改进闭环,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打造特色品牌高校奠定基础。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