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价值观、责任感和社会认知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有效融入生态文明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这一学科中有效融入生态文明素养,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当前,对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对于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实践路径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现有研究多侧重理念的阐述,缺乏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这些问题导致生态文明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融入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本文基于这类问题的不足之处,提供一套系统化且操作性强的方案,将生态文明素养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生态文明素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具体路径,包括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内容,运用案例分析展示实践效果,总结和提炼出实践中的经验和启示。期望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阶段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一、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底层逻辑
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知,包括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危机的现状及成因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生理上,他们身体发育迅速;在心理上,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来理解抽象概念。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探索未知世界,但由于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不足,面对复杂的生态问题时仍较难深入理解其本质和造成的影响。因此,单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极易因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共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综合性体现在它涵盖道德、法律、心理、国情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能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多元的视角。思想性表现在它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这与生态文明教育中强调的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实践性则体现在它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其底层逻辑在于充分发挥课程综合性和思想性的独特优势,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入生动鲜活的案例、精心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和关注。这既能够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角度思考生态文明问题,明确自身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又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破坏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实际行动能力,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生态风尚。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课程内容,遵守社会规则,践行环保行为
生态文明素养涉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与社会规则和个人行为紧密相连。教师整合课程内容,将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融入其中,旨在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从更宏观、综合的视角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规则和环保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度,还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
例如,在讲解初中道德与法治“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掌握社会规则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规则,践行环保理念。
首先,教师提问:“同学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些平时的行为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如,随手扔垃圾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行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融入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如在生态平衡方面,可以讲解不能乱扔垃圾、不能破坏绿化的规则,说明这些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讲解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不捕杀野生动物、不随意砍伐树木等。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列举的案例分组讨论。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垃圾分类后的处理过程,教师解释垃圾分类为何有助于资源回收和减少环境污染。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大家都不进行垃圾分类,会发生什么情况?”与此同时,教师介绍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则,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分享一些城市成功推行节能减排的案例,如某城市的共享单车如何减少了空气污染。
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环境保护规则。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讨论并列出实际的可行措施。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相互交流看法。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呼吁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还能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理念。
(二)设计环保项目,理解生态文明,锻炼实践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节能减排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开展校园节能减排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关注并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项目措施。我将校园环保项目设计与本课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集体的力量。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节能减排的概念和项目的总体目标,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组成小组,每组4~5人,确定组长和分工,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让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对校园内教室、走廊、办公室等区域的灯具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调研结果,找出主要问题和潜在节能点。(学生发现大部分灯具为传统白炽灯,耗电量大。)
再次,各个小组开始设计方案,讨论更换节能灯泡的可行性,计算更换后的节能效果和成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提出各种可行方案,充分讨论每个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选出最佳方案,然后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需要更换的灯泡数量、购买渠道、安装时间等。与此同时,学生记录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可以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形式。在这里教师可以强调团队合作重要性。
最后,通过与项目实施前的数据对比,学生发现更换前后用电量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用电量减少30%,节省了电费。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教室亮度改善,节能效果显著,环境也更舒适。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项目展示会。在项目展示会上,学生通过PPT和视频展示更换节能灯泡的全过程和项目取得的成效。各小组通过分享项目成果和经验,重点展示团队合作的经验和体会。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合理分工、充分讨论,学会在团队中协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通过校园节能减排项目,学生不仅学到具体的环保知识和技能,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体验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在集体中成长和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设计环保项目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态保护的意义,进一步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行动力。
(三)分析典型案例,树立发展理念,提高理解能力
随着人们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文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实践目标。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渗透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典型案例能够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的事件、行动或项目展示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时,重点融入典型的环境保护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介绍大熊猫、环境保护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强调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长远的发展理念,确保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其次,教师给出具体的案例,如“保护大熊猫与生态旅游”。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从建立大熊猫保护区,到推动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与教育宣传以及效果评估与成效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教师分步骤介绍案例的关键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如在四川等地设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减少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恢复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或者在大熊猫保护区周边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如熊猫基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提高公众对大熊猫cUgOKpbQQhxasPkOnPg9eFD1nb19feYoQPxpyDl3EF4=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关注度。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因素,如政策支持、社区参与、科技创新等。
通过以上案例的详细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如:这些保护措施如何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在大熊猫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而推动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能力。接下来,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使其形成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态度,教师汇总课堂讨论的要点和结论,梳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实施策略,并鼓励学生分享其个人体会和观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影响,还能激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发展,也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组织知识竞赛,巩固文明知识,培养表达能力
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其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薄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趋势。设计环保项目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形式,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设计环保项目,将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时,该课主要探讨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因此,将环保主题的知识竞赛与这一课结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明与环保的关系,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竞赛形式为团队赛,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5人,考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竞赛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以及团队协作题。竞赛流程首先为宣传与报名,通过班级微信群、校园公告栏等渠道宣传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竞赛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初赛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通过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涉及绿色生活的理念,选择题示例,如:绿色生活倡导的是什么。填空题示例,如: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复赛包括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通过笔试和现场答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简答题示例,如:请简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题示例,如:某社区推行垃圾分类,但发现居民参与度不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需要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决赛以团队赛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团队协作题和环保方案设计展示。每个团队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一个环保方案,并在决赛现场进行展示和答辩。团队协作题示例,如设计一个校园节能减排项目,包括具体措施、预期效果和实施计划。根据初赛、复赛和决赛的总成绩,教师评选出个人赛和团队赛的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和奖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进行表彰。
知识竞赛通过多种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全面考查学生对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反复练习和比赛,学生不仅能够更牢固地记住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全面掌握文明知识。通过竞赛中的答题和展示,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多,自信心也逐步增强。将理论知识通过竞赛形式的实践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态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
三、总结
在探索生态文明素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路径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这种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素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应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教学能力。未来,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