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4-10-24 00:00李佳妮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6期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特别强调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包括“文化理解”。这一设定凸显了学校美术课程的人文属性。学校美术教育在追求育人价值和学科价值的同时,亦需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文化。《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更进一步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特别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下面以湘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笔墨千秋”的教学为案例,进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的探究。

“笔墨千秋”属于“欣赏·评述”学习范畴,为积极引领学生对中国山水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聚焦教材中北宋画家张择端家喻户晓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如图1所示)。画作描绘了汴河两岸情景,展示了北宋时期都市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节。《清明上河图》不仅由于其绘画技法的精湛和场景的真实性,还因其深刻的社会意蕴和历史价值而被珍视。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还是北宋时期城市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氛围的呈现。本次教学设置了三个环节(见表1),由点带动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北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布置了一系列教学任务,将其导入教学的全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学生相互间展开讨论。学生在深切感受中国山水画之美的同时,了解到北宋民间文化的发展,引发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回望和学习,最终将自主构建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核心素养。

一、美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美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创新。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美术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例如,通过学习中国画的笔法、墨法和构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艺术的技艺,还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画“意境”的表现方式。比如,山水画中常见的“气韵生动”,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自然界的气息和情感,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还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和欣赏古代大师的作品,如唐代的壁画艺术或宋元的山水画,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历史时期艺术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例如,通过学习明清花鸟画家如何利用笔墨表达情感与意境,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创作风格,从而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文化认同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工艺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在审美、情感和智力层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这种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文化认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在这个设计中,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这幅历史名画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北宋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结合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从艺术、历史和传统文化多个维度进行学习和理解。首先,我们引导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家张择端的故事。这幅画创作于北宋早期,大约在12世纪初。张择端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当时汴京(今天的开封)的市井繁华和社会生活。其不仅是一幅艺术品,还是一部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史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教师可以利用高清版或复制品展示《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构图和画面中的细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人物、建筑和场景,发现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阶层结构。例如,画中有贫民、官员、工匠、行商等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阶层分布。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探索古代清明节习俗。通过《清明上河图》展示的细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这幅画中,人物的着装和使用的工具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穿着各色长衫的市民在繁忙的市集中交流贸易,这反映了清明时节人们赶集购物的情景。一些人肩扛木板,可能在搭建临时市场,这展示了当时市民为节日活动做准备的场景。画面中的建筑风貌也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如画中的桥梁和水道显示了当时城市的交通和运输方式,而高大的城墙和多层楼房则凸显了北宋时期城市的繁荣和居住结构。这些细节不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视觉形象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还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视和热情。

通过书籍和资料的查阅,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文化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学习到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传统节日,更是一种尊重祖先、缅怀先贤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古今的清明习俗和生活习惯,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价值。我们将整个学习过程贯穿于“寻觅‘清明’”“发掘‘清明’”“探索生活中的‘清明’”的主题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知识上的积累和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任务促进学习深度

范导式教学在美术学科中的应用,特别是结合清明节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学习任务的完成,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对艺术的欣赏与分析,还深化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解,达到了“深度思考”与“综合运用”的最终学习目标。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先人的追思。通过设计以“清明”元素为主题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索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学科的知识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探讨清明节的地域文化差异,从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获取和分析相关的文化资料。结合中国山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国山水画不仅是艺术作品,还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表达。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在线、色、形上有哪些特点”这样的问题,深入探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点。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变化主要分为哪几个重要阶段”以及“这些变化体现了什么”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的变迁。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目标主题的全面理解,还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和能力。学生在探索清明节与中国山水画之间的联系时,可以发现清明节对艺术家如何表现自然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发现不仅拓展了他们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也提升了他们对艺术创作历史的理解。范导式教学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在实际操作中建立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应用能力。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山水画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使他们在日后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有条理地解决。

(三)协商解决学生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导师。不断打磨课堂,探求与学生协商研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途径,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科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保持专业性,同时结合历史、文化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还是对宋代社会生活的生动描绘。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例如,美术教师可以与历史教师协商,共同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看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每个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深度和兴趣点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通过协商研讨的方式,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对于那些对艺术表现技巧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作品的线条运用和色彩搭配,通过教授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和墨法,如水墨画中常用的“点、线、面”技法,通过不同的墨色和笔法,表现山水画中的静谧或激越,从而深化学生对“意境美”的理解;讲授和练习不同的构图方式,如“S形构图”,学生则可以学习如何利用画面布局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而对于那些对历史背景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深入探讨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脉络。在学生与教师的协商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与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水平。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彼此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见解,通过交流和比较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和探索。

最后,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能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种直接的体验和观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和深刻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

(四)应用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促使学生在不同背景下生成新的艺术理解和见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成效,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探索《清明上河图》。比如,可以结合讲解、观看视频、小组讨论、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角度去感知和理解这幅作品。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和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知识的内化。

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可以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教师不仅仅要传授《清明上河图》的具体内容和背景,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方法和技能去解析和理解其他艺术作品或文化现象。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学生会发现不同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这种比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艺术鉴赏方法迁移到对其他艺术作品的理解上,从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和拓展。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艺术或文化问题,如组织学生分析当代城市生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如何反映社会变迁。通过这些项目性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应用他们在《清明上河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校园美术文化环境设计

校园美术文化环境的设计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与传承。在校园中设置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装饰、雕塑或绘画作品,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例如,在校园中设置一幅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山水画,不仅能美化校园环境,还能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古人的审美及其作品的深刻内涵。

校园美术文化环境的设计不能仅仅为了美化校园,更应该成为学科教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设置专门的艺术角落或展览区域,如设立以中国传统艺术为主题的展览空间,是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的展示活动,展示经典作品如《百鸟朝凤》《千里江山图》等(见图2、3所示),让学生通过观摩这些作品,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价值。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如组织学生创作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画作或书法作品,并在校园内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山水十二屏》的构图和用色技巧,自行创作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作品,从而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表达。这种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环境,更是为了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学生在观摩和参与传统艺术展示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在校园美术文化环境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丰富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还能够培养其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自信,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通过教授中国画的笔法、墨法、构图及意境美等美学理念,来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分析大师作品中的意境表达,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艺术表达水平和文化自信心。这些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晋江市池店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