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

2024-10-24 00:00段明婧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6期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研究者研究的热点。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科课堂中的渗透需要对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梳理,也需要对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那么进行教材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疆域”是八年级地理第一课,课文内容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因此,需坚定不移地融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原则。

一、梳理教材内容,把握课程标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首章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其中“疆域”章节作为基石,从宏观视角勾勒了中国的基本轮廓,为后续关于“人口”与“民族”的章节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此章节细分为三大主题:探讨我国地理位置的卓越性、作为海陆重要国家的影响力,以及详述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深刻铭记我国的辽阔国土”,同时“准确辨识并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本课程将着重强调我国作为海陆大国的重要地位,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国土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领悟知识与学科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世界地图这一直观的工具,学生可轻易指出中国地理位置的鲜明特征,结合图文资料,精确锁定中国疆域的四个极点。这一举措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东西时间差如何因经度差异而产生。并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回溯历史资料,细致洞察我国面临的海洋权益争议,从而深化对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本节课旨在系统性地达成教学目标,紧密贴合课程标准,全面涵盖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将运用“世界地图”并“结合图文资料”的方法,无形中提高了学习能力。此外,“对比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彰显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与区域认知。

三、分析学情,诊断学生的认知水平

经过七年级一整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沉醉在世界地理的海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地图解读的精髓,还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深化认知,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我国广袤的疆土之美,激发他们的国家情怀。要帮助学生突破对“疆域”的片面理解,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领海、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等概念的重要性。八年级,正是学生性格和学习能力的转折点,学生对未知充满好奇,热衷于自我表达,这正是培养地理思维的绝佳时机。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地图进行基础知识的分析和判断。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学案激活先期知识

借助学案衡量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选择学生熟知的两个知识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地理常识以及“地球也可称为‘水球’”的见解,以此作为出发点,运用迁移学习策略,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导向新的学习疆界,促使他们积极应用并深化已有的知识,鼓励他们自主查阅地图和资料,完成学案中设定的任务:

阅读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大洋和大洲的分布:

位于西半球的洲为_______洲和_______洲;位于东半球的洲为_______洲、_______洲、_______洲、_______洲。

▲中国的位置(见表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学案进行深入的自学,之后留出足够的时间供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随后,我鼓励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观点,并针对这些分享给予具体而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二)设置情境拓展教材内容

以时事热点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度探讨的学术舞台。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成功地点燃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教学片段1】

师:多媒体播放视频《山河图》,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外国记者随团来访,他们想了解一下中国,作为志愿者的你能帮助他们吗?

师(记者):我被中国壮美河山深深折服,想知道这个美丽的国度在哪里?你们能给我提供帮助吗?

(学生扮演志愿者)

(活动1 江山壮美绘位置,我在屏幕展示,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生(志愿者1):中国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

生(志愿者2):从纬度位置来看,中国领土南北跨度很广,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纬度位置使得中国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从温带到热带都有覆盖。

生(志愿者3):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拥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这种地理位置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海上交通,还有利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在多媒体的助力下,我展现了“我国广袤的地域”“海洋的浩渺”及“特别的纬度布局”,同时巧妙融入时事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我引导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立足国情,探寻地理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堂地理课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一次关于“祖国山河之美,地理位置之韵”的沉浸式体验。

(三)多样化体验式教学

设置探究活动2进行四至点的认识。将班上的学生精心分组,每组代表我国地理版图的一个独特角落——从东方的破晓守望者,到西方的黄昏探险队,再到南方的灯塔守护者,直至北方的边疆使者。通过“角色扮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并理解我国疆域“四至点”的地理位置和具体坐标。

【教学片段2】

师:划分为四个独立的工作组后,每个组都配备了一份精心设计的思考指南。围绕我国疆域的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以及最北端这四个区域,展开信息搜集与实际行动的部署。

(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志愿者汇报情况。)

师:现在,各小组代表进行本组的成果介绍,组员在认真倾听过程中,思考成果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

生(志愿者1):最北端处于北纬53度37分的东八区,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具体位置是漠河县以北。

生(志愿者2):最南端在地球表面的北纬3度52分之处,坐落在中国的东八时区之内,具体位于海南省的南沙群岛,人们称之为曾母暗沙。

生(志愿者3):最西端在东经73度40分的位置,即东五区之内,矗立着一座雪山,它正是地理意义上的西至点,位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带稍偏南的地方。

生(志愿者4):最东端处于东经135度05分,北纬48度27分的东九区,具体坐标是黑龙江省黑瞎子岛。

师:根据你们的汇报情况,完成表2。

学生填表。

师:由此你能计算出我国南北距离、东西距离大约是多少?

生: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东西距离约5000千米,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

这种协同研究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深度。

(四)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设置探究活动3,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深入剖析中国与俄罗斯、巴西、蒙古、日本等国之间,因海陆和纬度位置差异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片段3】

师:在资料收集中,有哪些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或者相邻?

生:我国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界;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正北与蒙古国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与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相望。

师:与俄罗斯、巴西、蒙古、日本相比,我国有什么优势?

生1:与俄罗斯、巴西相比,我国跨纬度大,气候不同,对农业产生影响,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生2:与蒙古、日本两国相比,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随之对降水、农业、海洋资源的利用、港湾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与亚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直接往来等产生影响。

我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提问,如:若从天津乘船启航,我们会航经哪些中国的海域呢?你是否曾经对比过,中国与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在纬度上的差异?这样的探讨,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同时为他们后续理解我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拓展学生高阶思维与情感升华

我结合初、高中地理内容衔接,在高中“海洋地理”的教学框架内,致力于深化“疆域”概念的理解,同时特别聚焦于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等核心领域,凸显海洋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整合视频和阅读素材,我着重介绍了南海的经济战略价值,这不仅丰富了海洋领域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领悟到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海群岛”等概念,旨在揭示这些概念对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影响。

【教学片段4】

师:同学们对南海的位置知道多少?(出示南海地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相关资料)

小组1:南海位于北纬23度37分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海南北跨纬度26度47分。

小组2:南海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态系统分布区,经济意义明显。

小组3: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该海域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南海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规划探究活动4时,我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特别选择了与历史学科相融合的策略。我摒弃了地理教材对“疆域”的狭窄定义,而是跨越了时空,回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大规模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并予以命名。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视野审视当前社会热议的“海洋权益”问题。

南海以其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全球目光,更承载着我国海洋主权的庄严承诺。我们要誓死捍卫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份主权。我们坚定不移地宣示:南海自古便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其地位不容置疑。为此,发起“守护蓝色家园”的倡议,以实际行动展现对海洋的热爱与敬畏。学生积极投身其中,以他们的青春活力和独特视角,为祖国献上一份深深的热爱,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海洋地理素养的培养,旨在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安全观念,以及对海洋权益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对“海洋意识”的深刻塑造。

五、评价与反思

课程即将画上句号,我特地安排了一项名为“自我评估”的收尾活动。此举旨在激发学生自我审视,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效果。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以下标准,在表3中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打上一个公正的分数。评分标准明确如下:A级表示你对此部分知识已完全掌握并能熟练运用;B级代表你已基本理解并能初步实践;C级意味着在理解或应用时遇到了一些障碍;D级表明你对这部分内容尚存疑惑。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应用地图这一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进一步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深度剖析和评估,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在七年级知识体系上的掌握程度,为课程的深化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打破传统作业模式的束缚,我特别引入了发起“守护蓝色家园”的倡议这一创新环节,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深化了他们对海洋资源保护重要性的理解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学生“珍视海洋资源,捍卫蓝色国土”意识的强化。此外,我们高度重视校内与校外教育的融合,定期安排研学旅行和地理实践活动,力求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