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从孟子的“天下国家”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讲话,都彰显出家国情怀应根植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版课标”)将“家国情怀”列为初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新版课标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那么,我们应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使历史课程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呢?这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和众多专家一直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目前共搜索到3000多篇文献资料,足见其热度之高。本文另辟蹊径,以笔者在市教学竞赛中执教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从实例的层面谈谈对家国情怀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路径的实践探寻,以期广大初中历史教学同仁更易感知,更利商榷。
一、研读课标,深刻领悟课程引领
新版课标作为国家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引领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课标中关于“课程内容”的叙述,多用“了解”“知道”“讲述”“分析”“理解”“认识”等关键词。不同的关键词叙述,对应学生掌握相关史实知识的不同层级要求。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版课标在叙述方式、课程内容要求、方向引领、核心元素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不能只根据新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让学生圈圈画画,或罗列重要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等要点,按部就班地实施肤浅的教学。那样,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等价值观要求的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
一线教师要对新版课标内容、叙述方式进行充分的研读,要有意识地对比新旧课标的区别,明确新版课标引领的新方向、体现的时代新要求、彰显的史学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节课,新旧课标叙述方式区别较大(如表1)。
对比可知,新版课标在掌握基础知识层面新增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内容,更强调在教学中理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在认知理解层面新增了从不同视角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更强调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和国际形象的重塑。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深刻领悟课标这一变化彰显的课程引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清晰的逻辑、生动的情境、多彩的活动、稳健的主导等方式充分体现新版课标的以上变化,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培育并逐步升华家国情怀的素养做好前站工作。
二、精准立意,聚焦历史主题教学
教学立意是每节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所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步骤的根本旨归,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立意的确立,是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所在,也是践行深度思维教学的必经环节,是形成高质量教学效益的必备元素。因此,我们在开展每节课堂教学前,要在充分研读课标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教学立意的确立,这是每节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确立精准的教学立意,既能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又能较好地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素养提升中形成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立意的确立要求我们宏观把握好每课的内容之魂,将看似零乱的教材叙述统整为鲜明主题下的历史内容,以巧妙的切入点实施结构清晰的历史主题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节课,属于中国现代史的开篇内容。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完整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八年级下学期即将学习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本课内容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上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下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既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又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从现实意义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到来,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史是距离学生最近的历史。通过观看影视作品、阅读历史书籍等途径,学生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比较碎片化。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这节课,一方面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比较抽象,难以共情;另一方面容易片面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身,而忽视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应杜绝片面、肤浅地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简单史实,教学立意应基于“故事教学,情怀育人”的教学理念,深挖历史细节,以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人物故事反映时代特征,并通过故事教学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感受革命先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凝聚的革命精神。结合本课内容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笔者以“五星红旗”为教学主题切入点,选择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后三个时段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即“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烈士手制的五星红旗”三面五星红旗的故事,在三面五星红旗对应的历史时空中触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细节,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五星红旗”切入的教学主题与“感受革命精神”教学立意的统领下,本文教学巧妙地分成了“国旗·诞生——政协会议,民主协商;国旗·升起——开国大典,屹立东方;国旗·仰望——革命精神,后辈传扬”三大部分内容,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立意深远,教学品质可见丰实与灵动。
三、故事教学,激发情感自然生长
历史教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抽象、艰涩的历史概念,也可能会碰到较为复杂、深奥的文字叙述,还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历史现象,更会有较难落实的家国情怀培育要求。如果使用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常规教学手段,可能会收效甚微。此时,如果我们引入故事教学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概念还原为以人为本的、具象的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的教学法,其本质是还原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使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概念、难懂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形象化理解,引领学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形成家国情怀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使用故事教学法,符合初中生的学习适度和心智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促进准确的历史理解、激发家国情怀水到渠成地自然生长。
在本课中,笔者在多个教学环节中使用了历史故事教学。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带领学生走进线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势提问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线上博物馆资源,创设历史情境,为传统历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学生找到开国大典上的五星红旗,通过问题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在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准备工作环节,教师引用了“国旗设计征集启事”,并呈现了人民解放军战士怎样在阵地、在战壕里讨论应征国旗图案的情景,并讲述曾联松设计国旗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呈现新政协筹备会征集国旗的启事,用第一手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通过曾联松设计五星红旗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以曾联松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喜悦和热切爱国的激情。
在“评选和确定国旗方案”环节,教师引出了代表们关于国旗方案的争论和毛主席赋予国旗新内涵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讲述政协代表们讨论、修改国旗方案的故事,生动再现先辈们在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程中的细致严谨、深思熟虑。问题思考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国旗诞生的过程,其背后是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易。
为了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背后革命先辈们付出的牺牲,笔者在本课的最后还通过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讲述了烈士绣红旗的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对新中国充满向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崇敬和缅怀革命英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突破本课难点。
如上所述,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穿插讲解了大量历史故事,一方面使学生较为轻松地理解本课内容,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环节生根、发芽、生长。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实证的角度,避免使用未经考证、道听途说的历史故事,而要选择有确切记载的、经专家考证的、基于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
四、多元共情,赋能历史情感升华
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生成与升华不是依靠教师进行灌输的,而是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沁润下,内心自主萌发、自发形成、自动生长、自然流露出来的。这种情感的生长特性和形成机制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师丰富的表情、语言,运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动画演示、情境活动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思维、思想、思考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内容形成情不自禁的共情,促进家国情怀持续生长、升华。
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分析、运用图片、文献等不同类型的史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细节经过、重大意义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如在讲述开国大典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原声视频,捕捉开国大典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画面。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再现历史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伟大的历史时刻,产生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骄傲与自豪的共情,增强爱国意识。同时,通过捕捉开国大典中让师生印象深刻的画面,在师生互动思考的同时,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为了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为国之解放、国之庆典、国之发展殚精竭虑的动人事迹,感受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牺牲的爱国情怀,笔者在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渲染下,配合PPT动画,用动情的语言缓缓讲述了“革命烈士绣红旗”的故事:
这里是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在革命斗争中关押着许多被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著名的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就是其中的一位。1949年解放前夜,罗广斌和狱中的难友听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也得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叫“五星红旗”。他们异常兴奋,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要成立了;但他们又很失落,因为他们不知道啥时候能出去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这时,罗广斌提议大家一起动手做一面五星红旗,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于是,他们将取暖的红色被子的被面拆下来做旗面,并找来黄纸剪下五颗五角星粘贴在旗面上,这样,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就诞生了。伴随着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诞生的还有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请这位同学来朗诵一下:
我们也有一面红旗
我们有床红色的绣花被面,
把花拆掉吧,这里有剪刀。
拿黄纸剪成五颗明亮的星,贴在角上,
再找根竹竿,就是帐竿也罢!
瞧呀,这是我们的旗帜!
鲜明的旗帜,猩红的旗帜,
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
美丽吗?
看我挥舞它吧!
别要性急,把它藏起来呀!
等解放大军来了那天,
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
洒着自由的眼泪,
一齐出去!
——白公馆平二室难友集体创作,罗广斌同志执笔
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讲述,通过学生深情的配乐朗诵,学生一下子就沉浸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情境中,不少学生热泪盈眶,爱国之情由课堂一开始的初步感受到此处实现生长升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的独立与解放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感知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强的生活与学习内驱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是多元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持续共情带来的质变,也是学生内心自主领悟、自主成长的学习成果。
如果本课到此就结束教学,虽逻辑看上去尚可,但不得不说为一大遗憾,因为学生的家国情怀历经课堂教学40分钟好不容易实现了升华之后,还应该将升华的情感及时固化。这样,家国情怀才能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牢牢伴随学生一生。因此,一方面,笔者在学生朗诵结束后,充分挖掘地方史料,引导学生将视线从重庆渣滓洞转移到我市红十四军建军地,连接同一历史时空下的不同事件,构建中国革命烈士的人物群像,将家国情怀的生长推向高潮,引发学生的深度共情。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本课所涉及的三面五星红旗,任选一面五星红旗,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将感动诉诸笔端,在培养学生叙述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和思考,进一步体会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内涵。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建构,及时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德智双重飞跃。
复兴来之不易,等待百年之久的开国大典固然让人热血澎湃,但那些为国之复兴而牺牲的先烈,也应被我们所铭记。学完这堂课,我希望孩子们在将来的某周升旗仪式、在看到国旗的某个瞬间,能够回想起“三面五星红旗”的画面,油然而生对先辈的致敬与缅怀,我想那时,这堂课的影响便不止于知识的输出,还有根植家国情怀的育人价值。
家国情怀既是开展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古代史中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还是近代史中救国救民的英雄事迹,还是现代史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资源,也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土壤。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学科领域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培育哪个内容的家国情怀,教师都要认真研读课程内容要求,精准确定教学立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确保家国情怀的落实真实、到位、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实验学校)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