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和“教学建议”部分分别提出了“主题”和“议题式”两个重要概念,给我们展现了大主题视域下议题式建构的新课改新走向。议题式教学既有静态的组成要素,又有动态的运行变量。作为活动型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具有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四大要素。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困境,本文从议题式教学的组成要素着手,探析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尝试构建高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样态,打造议题式教学新样板。
从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议题式课堂教学主要呈现“知识主题—情境脉络—议学任务(议题+活动)”的要素整合结构。
一、以议题为引导:学起来引“共鸣”
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纽带,要求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科任务选择议题,围绕议题设计一系列议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发展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它反映出核心素养培育框架下思政类学科教学改革的现实诉求和长远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获取学科知识的基本来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能够通过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智力成长,但教材所蕴含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法治意识等内涵式德育力量,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难以理解和入脑入心的,需要借由外显的方式进行内化,也需要通过显性的途径加以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议题式教学就是一种“同课异构”,即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选择的议题可能不同,主题情境、议学任务和活动都可能不同,这就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再是单一的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是一堂充满趣味的活动课,每堂课都有精彩的探究活动,都充满惊喜,改变以往学生一看课题就知道自己学什么,一整堂课就在“画线”的情况。
由此,议题式教学的教学活动以“议题”为引导,课堂架构不仅要有“如雷贯耳”般的灌输功能,还必须考虑“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活动型课程的构建中,重视议题的深刻性和思辨性,让学科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共鸣”。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中最基本的要素。“以议题为引导”即通过议题引领问题串,以问题串衔接课堂的整体布局,像“滚铁环”般一圈圈闭环往前推。“以议题为引导”即议题引领主题情境线。主题情境能使议题在生活化载体中落地生根。与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联系的情境能够让议题式教学既接地气又具人气,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以议题为引导”即议题引领议学任务,既强调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性,又关注主题活动情境和活动过程的多样性。“以议题为引导”是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宏观层面为引领,分别从课堂的学理性、课堂的生活性、课堂的活动性三个维度,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做“深”,在载体的呈现方式上创“新”,在成效上求“实”,以更高的思想站位、更新的教学理念、更足的劲头抓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让学生学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学出忠诚能力和担当,学出学习兴趣和共鸣。
二、以主题情境为基础:品起来有“回味”
在日常考核和学业水平测试中,初中道德与法治通常以素材文字的形式设定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一大困境便是学困生只能识别材料给出的文字,而对具体情境所表达的意思则无法提取,如学生反馈“不知道材料在说什么”“读不懂材料”“不知道题目的意思”等。以题目“结合材料,分析江西文旅火爆出圈的原因”为例,我们的学生经常陷入单纯从材料表面的做法找具体原因的陷阱,解题思维停留在素材给出的从“博物馆的服务、理念,旅游景区等”来作答,不能根据材料,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升华知识点,将原因归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创新、政府的支持、文化自信”等深层次的内容。议题式教学要解决这一困境,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应当以主题情境为基础,让学生深刻感悟情境、读懂情境,真正进入主题情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出题人给出情境的意图。
情境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学科内容的生活化方式的表达。议题式教学以主题情境为基础,其目的在于使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关切相统一,辅助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围绕相同主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统筹课程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题,在前三学段的主题模块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调整,设置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个主题基本框架。较前三学段的主题模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没有明显单列“道德教育”主题,但是其五个主题模块的设置正是为了从真实的社会情境角度进行道德教育,完成强化学生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基本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选择应该关联每节课的主题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感受到不同主题模块的道德体验,品味不同主题模块的学习趣味。
主题情境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依据学情。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可塑性强。与小学生相比,其接触的社会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主题情境,要突出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全面成长的特殊要求,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控情绪,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法治教育”的主题情境,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指导性的内容纳入其中,侧重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角度落实有效的教育情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情境,是为学生共筑精神家园,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落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情境,要遵循《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既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血液、浸入学生心扉,为学生植入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对比其他主题模块,“国情教育”在学习内容上更具有宏观和抽象的特点,对学生思维要求更高。这一模块主题情境,要依托时政情境,构建议学体系。《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说明》和《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卷说明》在考试内容中明确提出“时事政治”模块,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时事的了解,并明确规定时政时间范围是“2023年5月—2024年4月”(以2024年中考为例)。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采取热点分析、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民情、社情、国情的了解,激发爱国热情。因此,“国情教育”主题模块的情境创设,应该多依托时事政治,反映社会变化的最新动态,反馈时代脉搏的律动信息。
主题反映了特定的中心思想。主题情境是平时所说的一例到底,是一种聚焦中心思想的情境化过程。在议题式教学中,不同的主题情境不单单是议题展开的载体,更是议学任务线索的有效活动途径,能够让议学活动在生动和生活中走向社会和时代,以知识的活化为契机,将外在的知识融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让核心素养入脑入心,形成真正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以议学任务为主线:听起来能“解渴”
议题式教学的议学任务是由议题引领具体的系列学习任务构成的,是分解知识主题而形成的任务群。议题式教学的议学任务重点在于不仅要解决知识和经验的输入问题,而且要解决知识和经验的输出问题。在设计议学任务时,要兼顾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不仅要关联议题,还要链接情境。知识主题的输入与输出、主题情境脉络的发展过程、议学任务的推进,既要统筹考虑、层层递进,又要分清主次、分步实施。情境和议题的设置都是为知识主题服务的,通过活动的形式解决议题,完成教学任务。
议学任务包含“衔接—理解—应用—迁移”的素养进阶路线,遵循思维的进阶过程,在完成一系列议学任务中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衔接”是教师设计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知识主题进行前置学习,调用已有知识或经验以顺应新内容的过程。衔接活动主要由自主学习和课堂汇报两个环节构成。自主学习可以看作是“预习”,通过自学完成简单化的学习任务,而这其中还蕴藏着重要的教育契机,就是学生对议学任务中深度任务的存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当能够解决一部分知识主题的任务。而当调用已有知识或经验难以解决新内容的困难时,学生就会明确在这个新内容中什么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更有学习动力进行后续一系列的学习,在听取教师讲解时,就会有解惑的过程,起到教师讲授听起来能“解渴”的作用,学习过程也更深刻。课堂汇报则是一个“舞台”,用于学生分享自己初步建构知识和解决议学任务成果,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课堂的教育真正走过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建立有意义的学习。
“理解”是知识输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主题情境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在相关情境信息发现中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在获得的关键词和信息点中学会“匹配”教材知识点,使情境信息点和学科知识主题关联起来,在师生的议学互动活动中建构和整合知识。例如,关于诚信内容的考查,在主题情境中,可能是以诚信故事的形式凸显诚信的重要性。情境信息“留下雌雄宝剑的雌剑作为信物”“何清阳一家三代人接续守护烈士墓”,在这则情境信息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提取“信物”“接续守护”关键词,从诚信的含义是诚实守信出发,启发学生将关键词与学科知识匹配起来,归纳教材知识。
“应用”是一种知识输出活动,指教师在主题情境中外化知识、解决问题、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的“应用”不仅是解决本堂课议题的过程,还包括课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这是培育学生关键能力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以“考试时,旁边的同学要求你将试卷给他‘参考’一下”为例,在学生学习了诚信的内涵、重要性和如何践行诚信的学科知识后,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实例时,我们要培育学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就要将内隐的诚信意识转化为外显的实践活动。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参考一下”涉及的事实,与现实遵守诚信意识存在何种矛盾,明确这不是真正的学习,从辨析式的后果中启迪学生明确“参考一下”是不诚信的行为,是与自律自强的个人品德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行相悖的,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树立诚信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还应深化认识,促进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应该怎么做,将学科知识外化为实践行动。
“迁移”是知识主题在新情境中的高级应用。议题式教学中,迁移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真实参与、创新学习和情景模拟等。真实参与,即“第二课堂”,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迁移知识,如学习“走进社会生活”和“服务社会”课题,可带领学生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活动、清理城市小广告等。创新学习,即教师引导学生在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化学习中迁移知识,如演讲、写倡议书等。情景模拟,即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迁移知识,如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
近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情境呈现方式多样化,题目设问落实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出现描述特征、启示类、认识类等多样性任务,学生在应试中困难重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主题情境,设计好完整的情境线和任务线,以议学任务为主线,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听起来能“解渴”,将学科内容进行议题式建构,借由一系列的议学任务,聚合统整知识主题、情境脉络和学习活动。
四、以活动型课程为框架:动起来减“压力”
在常规的教学中,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中考考核采取开卷形式,给学生造成“翻书就行”“抄书”的假象,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来说较为敷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实施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强化以学生为学习者的教学活动设计,强调辨析式活动过程的价值引领,从学生需要出发,广泛开展系列化活动,能促进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
议题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情境教学,更是一种活动教学。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议题式教学区别于讲授式教学的最显著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中考考核采取开卷形式进行纸笔测试,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的考核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基于学科课程考核方式的特殊性,通过议题式教学,改变学生认为的“翻书就行”“抄书”的认识。议题式教学不是“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遵循的是“思行合一”原则。议题式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内隐的思维活动,而且有外显的操作活动。
活动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沉溺于教师讲授知识点,喜欢倾听教师传授知识点,但缺乏思维和行动上的活跃。受青春期心理和课业负担的影响,他们较为排斥课堂活动,拒绝课外活动,归纳整合和表达展示类活动尤为突出,导致课堂活动难以开展。或者由于教师设计的课堂探究活动与他们的生活脱节,他们对课堂探究活动参与感不强。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应该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的困境。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采用议题式教学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活动的教育意义,精心设计,延伸活动广度,深挖活动深度,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落细、落小,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感。思政课的活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积极向上、旗帜鲜明的正确导向为引领,组织的活动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
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活动往往更受学生欢迎,德育效果也更加明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知识本位的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把沉重的学业负担变成轻松、愉快的活动课程,在各种活动任务中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减轻学习压力。
五、结语
本文立足新课程理念,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难题和困境,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把握,从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四大要素入手,探索议题式教学的策略,旨在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的新样板。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高学段的思政课,通过议题式教学,把学科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能促进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议题式教学一改以往教学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的弊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学生主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场域,立足开卷考试的实际情况,推动教学重心由知识本位向素养转变,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索与践行,是我们着力追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高级境界。
(作者单位: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湾里实验学校)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