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知识技能结构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提升综合能力。这里的任务、主题或项目形式的教学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将分散的知识技能有机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一般来讲,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才能获得意义。主题化、项目式的大单元综合教学即是将知识结构化,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结构化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更好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
大单元教学和以往的内容单元不同,它是素养导向的育人单元。素养是指在某种情境下,运用哪类知识能做什么事情;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它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中,音乐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教师通过音乐认知、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阐释美的素养。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师仅依靠零碎、孤立的知识、技能、课时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大单元以主题化、项目化的活动为整体构架,以学科重要概念为引领,以相互关联的结构化内容为主体、持续性的评价为改进手段,让学生以音乐家的思维感受美、探索美、表现美、创作美,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提升综合能力。
二、大概念、大单元概述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陷于知识技能的教与学,学生的学习也总达不到我们要的效果,有时自己也会迷茫,为何而教。研读教育相关专著,渐渐明白,教育的本质是是否有生活价值,经过我们的教学,学生最终获得的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包含两方面,即智商和情商。在音乐课中,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在批判性的认知理解、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去创作、归纳、阐释,去解决实际问题。即是专家的、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大概念是指能更宏观地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是教师提炼,学生经过本单元学习最终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可迁移性的概念。大概念以单元为单位实施。这里讲的单元和教材单元不太一样,教材单元以人文和内容划分,而大单元是在大概念引导下的单元,单元内部形成有机的联系,在目标引领下的项目化、主题化的教学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如案例“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赏析”: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木管五重奏《游击队歌》、管弦乐合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也可整合为一个单元,从大概念大单元角度讲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体裁表现我国民歌和创作歌曲的独特魅力,知道这种形式更有利于我国民歌和创作歌曲的传播、传承。大概念联结不同的内容,编织成专家思维网络,从而使学生形成音乐素养。这样的单元就是我们所说的素养单元,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必须在单元中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大单元的内涵即是大概念引领下,以素养目标为导向,大单元为手段,设计学习任务、主题、项目,形成更大的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发展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大单元的核心不是零碎的知识技能,而是学生素养的发展,是大概念统合起来的结构,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大单元整体设计思考
大单元教学是教师整合相联系的单元内容,构建内容与素养之间的关系,确定单元目标、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评价不断修正教学的过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教—学—评多维一体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一)单元目标、主要问题和学习目标
1.大观念引领的单元目标
大单元是整体性教学,单元目标也需要是统整性目标。显然,传统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大单元教学的需求。教师所提炼出的单元大观念是本学科高位的核心思想、内容,具有迁移价值的概念。它整合了众多的内容,因此单元目标应是大观念引领的统整目标。以“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赏析”为例,所提炼的大概念是:用西方体裁表现中国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对我国民歌和创作歌曲有着重要的传承、发展、育人作用。鉴于上述思考,确定以下单元目标:
(1)能够模唱主题音乐,知道如何用西方的题材表现中国的音乐以及它的作用。
(2)能辨别独奏、重奏、合奏的演奏形式,能积极参与歌舞剧创编、报告撰写活动。
(3)能感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的苦难以及人们对带来希望的革命力量的亲切情感。
2.单元主要问题
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的过程,问题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明确了单元目标,通过设问以及探究问题的过程落实。单元主要问题要和大观念相配套,因此案例“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赏析”的主要问题设定如下:
(1)如何用西方的表现形式表现中国音乐。
(2)用西方的表现形式表现中国音乐的作用:传承和发展。
(3)作品的育人作用。
预期理解:
(1)保留民族元素:创作手法、旋律、调式;加入西方的形式:曲式、演奏形式、音色。
(2)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3)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此基本问题和预期理解是学生在音乐的感受、理解、分析归纳中要解决的问题,最终指向所提炼的大概念。
3.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单元目标在每个课时的具体化。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什么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了何种素养。从音乐学科来讲,学习目标包括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知识的学习、表现、创作技能的习得,反映学科本质的概念、思想、方法以及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以“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赏析”为例,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第一课时:
1.能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音乐的变化,知道变奏是民族器乐曲创作的常用手法,中西融合的器乐曲常会用到变奏的手法。
2.能辨识小提琴音色和独奏的演奏形式,感受不同主题的特点,并能模唱、记住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特点。
3.创设情境、聆听欣赏,感受作品柔和暗淡的色彩,忧伤的思乡情绪。
第二课时:
1.知道改变音色也是变奏的手法。
2.知道木管五重奏,能分辨各木管乐器音色。
3.准确感知《游击队歌》中游击队员机智灵活的形象。
第三课时:
1.知道用西方题材表现中国民歌时,常会保留民族调式、变奏创作手法、加入民族乐器等。感受管弦乐曲表现民族音乐的魅力,领略管弦乐曲丰富的表现力。
2.能辨别双管、板胡音色,能分辨重奏和合奏,能模唱两个主题。
3.感受陕北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和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和场面。
第四课时(自选一项):
1.选择一首民歌,用西方题材和民族音乐元素结合的中西融合的方式创作并表现。
2.歌舞剧创编:以我们学过的三首作品为主线改编或遴选其他合适的音乐编创歌舞剧。
3.学术报告:音乐传播、传承角度下的中国民歌发展路径探究
(二)持续性的大单元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是单元设计的第二部分,紧跟评价设计,也就是我们说的评价前置。课前、课中、课后的持续性评价是落实单元目标、学时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要由大概念引领、串联、整合。教学评价促使教学过程不断调整,更好地导向素养。基于以上思考,案例“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赏析”评价设计如下:
1.能参与学习活动,用语言表述怎样用西方体裁表现中国民歌和创作歌曲以及它的作用,表达较流畅、分析较恰当,能参与音乐创编、歌舞剧创编、报告撰写活动。★
2.能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能用语言表述怎样用西方体裁表现中国民歌和创作歌曲以及它的作用,表述自信流畅、分析合理恰当,能积极参与音乐创编、歌舞剧创编、报告撰写活动。★★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能用语言表述怎样用西方体裁表现中国民歌和创作歌曲以及它的作用,表述自信流畅、分析合理恰当,能积极参与音乐创编、歌舞剧创编、报告撰写活动,质量高。★★★
此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表现与创作能力、文化阐释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三)真实情境的主题学习
教育的合法目的是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素养的精髓是真实性,即将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使知识不再只存在于某门学科,不再具有惰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真实情境,以主题为中心,围绕某一学科核心概念将孤立的概念、目标、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能力。在音乐学科中,即是在真实情境主题学习中,用艺术家的思维去感受、理解、表现、创作、阐释音乐文化,归纳总结学科核心概念,发展素养能力。案例“中西融合的音乐作品赏析”四个课时创设四个相联系情境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情境创设一:跟随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去聆听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哀声
▲学习过程(简案)
一、导入
1.我出生在……(作曲家生平)
2.我看到抗日战争爆发,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我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此时我已被迫流亡海外,我很痛心,我将我所有的情感倾注在了音乐中,我想创作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为人们发声。
二、学习新课
1.跟着作曲家一起思考:小提琴是西方的乐器,如何才能创作有中华民族民族风格的音乐呢?(讨论并发表看法)
2.作曲家是怎么做的?(第一主题感受与赏析)
(1)选择一首民歌,一首忧伤的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唱一唱。
(2)是什么调式?
(3)听一听小提琴演奏的《城墙上跑马》。
(4)分析变奏是中国民族器乐曲创作最常用的创作手法。
3.聆听第二主题。
(1)音乐的色彩和第一主题有何不同?(音乐明朗,人们在回忆美好时光)
(2)那是直接从暗淡忧伤变成了明朗吗?(不是,是渐渐地)
(3)聆听,当你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发生改变就举手。
(4)想一想主题经过几次变化过渡到了明朗的第二主题。
(两次,第一乐段,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主题加上他的两次变奏,调性发生变化,不断地向明朗的色彩过度。第一次变奏,由D商转向同宫系统C宫,但是商、羽依然存在。第二次变奏,音区提高、音色明亮,节奏多了很多附点节奏,感受到人们的不平静,由此转入E宫调式。第二部分,第二主题是E宫调,转向明朗的宫调式,色彩明朗,速度稍快,明朗活泼。第三部分,调性回到D商,激动和感慨的感情相互交织,音区提高,音色明亮,情感更加细腻,虽然回到现实,我还是很悲痛,但是心中是有希望的,有美好的向往。)
4.完整聆听,总结中西方结合的方法。(见表2)
第二课时
情境创设二:跟着陕北人欢迎红军
▲导入新果
1.与上一课时衔接:当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残杀、奴役、剥削、压迫,是谁来救他们了。
2.思考:人们会用什么样的音乐表达对红军的情感。(可以是深情的,也可以是欢快的)
▲新课学习
一、初步感受
1.聆听两个主题(管弦版),感受音乐。
歌曲简介:来自陕北的一首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971年由山西文艺工作者根据陕北民歌素材填词编曲的一首民歌。我们来听听歌词唱了什么。(播放视频)
2.第一主题:信天游、歌词、乐段、唱一唱。
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管弦乐版)
作品简介: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独唱、合唱、钢琴、交响曲组、管弦乐。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管弦乐。
1.引子:舒展的旋律将我们带到了陕北黄土高原。
2.第一主题:双簧管音色听辨、调性分析(D商调式)、变奏(音色)。
3.第二主题:
(1)作品历史背景:因为博古、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陕北人民用什么样的方式欢迎红军。
(2)板胡音色听辨。
三、完整聆听
演奏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管弦乐要用到中国的板胡?
四、中西方音乐融合分析(见表2)
第三课时
情境创设三:和作曲家贺绿汀一起去看看游击队员的风采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期,除了红军战士还有哪些革命力量也在救中国救人民。我们看看这是谁。(播放《游击队歌》视频)
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2.歌曲表现了游击队员怎样的形象?
3.木管五重奏版。
(1)演奏形式和上节课管弦乐合奏有何不同?
(2)音乐分析:调式、创作手法(变奏)、曲式。
4.中西方音乐融合分析思考(见表2)
二、总结
为什么要用西方的体裁形式表现中国民歌、创作歌曲?
第四课时
情境创设四:我是作曲家
1.选择一首民歌,用西方题材和民族音乐元素结合的中西融合的方式创作并表现。
2.歌舞剧创编:以我们学过的三首作品为主线改编或选择其他合适的音乐编创歌舞剧。
3.学术报告:音乐传播、传承角度下的中国民歌发展路径探究。
四个课时的大单元教学,紧扣主题,以作曲家的思维感受、表现、创作并思考阐释音乐,总结归纳学科重要概念,用西方音乐体裁表现中国民歌和创作歌曲有着独特魅力,这种形式有利于中国民歌和创作歌曲的传播、传承。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迁移的,提炼出的概念也是可迁移的,当学生再次碰到类似的作品,自然会想到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与阐述。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