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将立德树人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大单元教学模式融入课堂,可以消除各个单元之间出现的壁垒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并在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对本单元第四课时“共筑生命家园“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当前人口、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我们主要聚焦于“应对之道”,深入探讨我们的立场、抉择、行动规划与实施策略。这一探究过程紧密贴合本单元的主旨——推进文明。
一、单元教学规划及课时安排
整体单元设计见文末图1,本文以第四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
二、第4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一)立足生活中的环保,激发学生的内趋力
1.挖掘教材脉络,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下,“共筑生命家园”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首个教学单元深入探讨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紧张及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无疑对社会的经济进步与发展构成巨大的桎梏。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本单元的核心聚焦于探索与寻求解决方案。为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与理解,我决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炼和重新组织。
我构思了一个与学生日常息息相关的场景——“珠海海洋渔业现代化之路”。首先,我追溯了“珠海”这个地名的起源,从古代百越之地到1980年经济特区的崛起,展现了珠海与海洋的紧密关系。接着,我借由“海洋的赠予与挑战”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解答了我们为何需要关注生态的问题。之后,我利用“共护珠海,同建生态家园”的叙述,使学生体会到珠海从污染到治理的蜕变,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并探讨了实施的方法,解答了如何建设的难题。最后,我通过对比不同的海洋开发利用方式,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多元效益的和谐统一。
2.依托信息技术,设计多元化情境呈现方式
如果一味地使用文字材料,学生难免会视觉上感到疲劳,而信息技术应用是最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音频、图片、视频等诸多方式教学,让教学情境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教学片段1】
故事一:海洋的恩赐与惩罚
师: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珠海这片土地曾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珠海的先民选择在南海之滨定居,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海洋所蕴含的丰富资源。设问:这片广袤的海洋究竟为珠海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宝贵的资源呢?
生:港口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滩涂资源等。
教师展示海洋资源丰富性的图片。
师:不难看出,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尤其是海洋对人类的恩赐,那么人类是怎样对待海洋的呢?
教师播放相关人类伤害海洋行为的“海洋公益广告”视频片段。
师:视频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有哪些?
生:破坏海洋环境,包括乱排放污水、过度捕捞、乱扔塑料垃圾等。
教师展示“2013—2023年珠海近海海域水质状况圆形图”(图略)。
师:通过图片,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生:2013年海洋的重度污染已经达到50%,受到污染的海洋已经超过92%。
教师播放人类受到海洋惩罚的视频。
师:海洋是怎样惩罚我们的?
生:我们需要的资源开始短缺,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健康难以保障,经济受到损失。
师追问:从大海对人类的“恩赐”,到对人类的惩罚,你的感悟是什么?
生1:我们应大力保护环境,因为大自然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生2:杜绝违规开发和过度索取。
生3: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准则,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
师小结:以图示表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见图2)。
在“海洋的无私与富饶”的篇章里,教师利用缤纷的图片,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海洋的慷慨与无私。随后,转入“海洋的伤痕——人类行为的影响”章节,借由触动人心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共同的海洋家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海洋的呼唤”环节,教师播放了由本班四位学生精心录制的音频,这些声音汇聚了珠海各地村民对海洋生态恶化的忧虑与无力感。通过这一创新方式,学生不仅成为课堂内容的积极参与者,更在创作与分享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探索调动参与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1.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展多元化课堂活动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教材因其内容的深邃和理论性强,常令学生向往一个更为活泼、富有新意的课堂。为此,我引入学习探究单,促进学生集体交流,共同攻克核心内容。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挑战性且综合的议题,我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共同探讨并呈现多元化的解决策略,以此深化教学要点。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我采用“辩一辩”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鉴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为本课难点,我设定了“经济优先”与“生态优先”的对立观点,鼓励学生通过辩论深入理解,突破难点。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创新使用“动手画一画”的方式,鼓励学生基于对人、生态、经济三者关系的理解绘制图表,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这种新颖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帮助他们更好地整合和优化了所学知识。
2.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设计高品质课堂活动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了一份合作探究单,旨在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并掌握知识。我精心搜集了关于珠海海洋保护的丰富素材,涵盖国家、地方企业和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多样化的合作任务。
【教学片段2】
故事二:“守护珠海,共筑生命家园”
师:珠海市一直在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接下来,我们去了解珠海人民的故事,主要是“守护珠海,共筑美丽家园”的故事。(播放“青春之城,美丽珠海”的视频)
师:珠海从“昔日之脏”到“如今水波温柔之美”,珠海人民是怎样做到的呢?让我们来共同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1)利用材料中的关键词查找“守护珠海”的具体、有效的措施。
(2)在珠海行动的启示下,需从多元主体的视角深入探讨我国应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要求:进行全程记录讨论过程,并派代表发言。
生1:(国家、政府组)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依靠科技、宣传教育……
生2:(企业组)遵守法律法规;转变发展方式;减少能源消耗;推广绿色产品和服务、低碳;依靠科技开发清洁能源……
(3)小组汇报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给予补充评价
基于活动的根本目的,小组协同探索着重构建学生面向未来的坚实基础。这种模式不仅克服了教学难点,还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强化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在团队协同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组织、管理技巧及有效沟通技巧,还学会了协同作战,共同完成挑战。
(三)聚焦问题提升思维力,引领学生智慧生长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就像是思维的引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应当巧妙地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挑起学生的好奇心,更能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1.设置思辨性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看问题角度单一和片面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他们还未曾认知到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的思维能力,看问题懂得一分为二。
【教学片段3】
师:珠海市在《珠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找准薄弱环节补短板,计划五年投入500亿元,打造水净滩美、水生态安全的粤港澳大湾区。
观点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确至关重要,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次之。
观点二:坚持生态优先无疑是正确的,经济是可以次之。
你支持哪个观点?我们可以辩论一下。
针对观点二,学生的见解各有千秋,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平衡这两者。保护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在维护我们的生产力,绿水青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我们应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同时以经济建设为重心,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设置递进式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深度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时刻。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一系列的高阶思维,如分析、综合、对比和归纳,以此增强他们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教学片段4】
故事三:不一样的“耕海牧渔”
材料一:珠海将生态环保置于重要地位,投入巨大资源对海洋环境进行治理,成果显著,海洋生态焕发生机,更带动了海洋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繁荣。2022年,这些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海洋生产总值飙升至957.3亿元。
材料二:对于渔民而言,实现“海上放牧”的现代化、智能化,离不开先进的渔业生产设备,如自动投喂、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运输系统。而游客则陶醉于渔乡的自然风光,无论是漫步岸边听海浪轻吟,还是躺在沙滩上感受海风的温柔,都令人心旷神怡。此外,他们还可以在垂钓中享受乐趣,品尝新鲜的海鲜美食,这无疑为他们的旅行增添了无尽的舒适感和满足感。
设问:(1)参考材料一,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珠海是怎样践行这个理念的,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2)参考材料二,谈谈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3)实现生态效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目标吗?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图景是什么?
经过细致剖析这三个问题,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还能提升民众生活水准,并为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并非单纯追求生态平衡,而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
3.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运用多元化的策略,如发散性、聚合性、联想性和逆向思维等,以应对和解决各种挑战,最终孕育出独特的创新果实。
【教学片段5】
师:学习本节课后,你怎样理解经济、生态、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画一画:将三者之间的关系画出来(见图3)。
要求:三者关系的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且作品利用投影设备展示出来,并进行交流与分享。
开放性问题确实成为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大引擎。在明确的主题指引下,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脉络,搭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把握,推动学习向更高层次深入。
综上,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实际成效为指引。教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基于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强化学生的关键能力,并推动其全面成长。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和提炼学科素养,以深化学生的思想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特别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远大理想的逐步转变,实现知识的重新构建、能力的显著提升及核心素养的全面增强。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