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佳作《昆明的雨》被编入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该单元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散文类型,引领学生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广阔天地,感悟人生的深邃与情感的细腻。鉴于《昆明的雨》一文独具特色,缺乏旁批却配备了详尽的阅读提示,这为我们设计自读活动提供了独特的契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依托“阅读提示”这一法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与探索,领会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思与独特韵味。学生将在阅读提示的引领下,品味汪曾祺先生笔下昆明的雨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细腻情感,从而在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加深对不同类型散文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一、溯本求源,认清自读方向
初中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上的创新精髓在于其开创性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教读、自读及课外阅读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在这一体系中,教师在教读环节中不仅传授知识,更侧重于阅读方法的传授;而学生则在自读环节中,依托课文旁批与“阅读提示”这一独特资源,自主探索并实践这些阅读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方法的理解,更为后续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名家名篇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自读课”无疑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块“磨刀石”,它既是学生将阅读方法转化为阅读能力的实战训练场,又是学生从依赖教师指导的“他主阅读”向独立自主、自我驱动的“自主阅读”迈进的桥梁。而“阅读提示”的巧妙设置,更是为自读环节增加了导向性,使学习过程更加明确、高效,凸显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厘清概念,认识自读误区
在教读与自读的教学模式中,前者侧重于教师的引导与教授,后者则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探索。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自读课文常采用的处理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教师过度介入,几乎将“自读”等同于“教读”,全面细致地讲解;另一类则是采取放任态度,任由学生自由阅读,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笔者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教读”课程中习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索“自读课文”。当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迅速而恰当地给予帮助。更关键的是,教师的指导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自读”的方向性策略。在此过程中,“阅读提示”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法宝。
三、《昆明的雨》自读课案例
在这节课上课之前,笔者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预习,并根据对课文的初读印象和内容描画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的图画,并且在每幅画下都仿照课文第一段进行了题字。
通过学生的画作和题字,笔者看出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阅读提示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即“题为《昆明的雨》,却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作者用“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接着出示学生对昆明雨季中人、事、物、景的描写,与汪曾祺的文字进行比较,中间穿插对汪曾祺文字的赏析,这也是本节课最主要的部分。请看下面四个教学片段:
▲片段1:自主赏析问号和感叹号连用的妙处,以及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教师出示邹×同学关于牛肝菌的文字描写,让学生将其与原文汪曾祺对牛肝菌的描写进行比较。
昆明至呈贡的途中,漫长、潮湿,而鸡枞则随处可见。雨水滋润着大地,让旅程更加生机勃勃,植物更加娇柔。因此,鸡枞因雨水的滋润更加饱满,味道鲜腴。
(男生齐读邹×同学写的这段文字,女生齐读汪曾祺的原文)
师: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组语言?为什么?
生:我比较欣赏邹×同学的这段描写。第一,我觉得他写出了昆明的雨的那种饱满的感觉。汪曾祺的文字虽然也不错,描写的干巴菌看上去不好吃,实质应该是味道鲜美的,为后面写它的好吃做了铺垫。但是,我还是觉得邹×同学的文字更美一些。
师:邹同学的语言描写确实很细腻,你的点评文字也很到位。有同学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比较喜欢汪曾祺的这段文字。因为我们知道汪曾祺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高徒,我觉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继承了沈从文先生的文笔,有一种清新娟秀、自由活泼的感觉,然后从字里行间又可以感受到深刻的情感。
师: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储备很丰富。老师也进行了一段文字的创作,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组文字,你们更喜欢哪一组文字呢?
教师出示修改后的文字。
有一种菌子,适于吃不适于看,叫作干巴菌。忽然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低等植物也能吃?!
(男生齐读汪曾祺的原文,女生齐读老师修改后的文字)
生:我还是更喜欢汪曾祺的这段文字。因为汪曾祺的文字读上去更加口语化,给人一种更接地气、更平易近人的感觉。
师:口语化的语言的确是汪曾祺先生的语言特色之一,我记得刚刚有一位同学说到汪曾祺的文字和后文构成呼应,为后文写干巴菌的好吃做了铺垫。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两组汪曾祺的原文。从标点符号上,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出示两组汪曾祺的原文: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男生齐读第一组文字,女生齐读第二组文字)
师:第一组文字,你们觉得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怀疑、质疑。
师:还有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
生:还有一种嫌弃。
师:真不错,那第二组文字呢?又有怎样的情感在里面?
生:惊讶。
生:我还发现结尾处连着用了问号和感叹号,给人一种惊讶、惊叹的感觉。
师:真不错!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啊?!大家都能感受到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齐读句子,并体会)
师:读得很好,但是感觉没有刚才分开念效果好。老师在这句前面添一个感叹词,你们试试看能不能读得更好。
生:咿,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啊,这种东西也能吃?!
师:那第二句我们可以加什么感叹词?
生:哇哦,这东西这么好吃?!
(全班学生齐读,再次体会)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很接地气,贴近生活,平淡自然。汪曾祺先生将这种滋味也入了昆明这幅画卷里。
学生通过关注标点的改变,发现情感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感悟了汪曾祺接地气的语言风格。
▲片段2:自主赏析声音的娇美和空气的柔和
教师出示陈×媛同学关于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的文字,让学生将其与汪曾祺的文字进行比较。
昆明的苗族女孩子都戴着一顶小花帽子,在雨后清晨的石板路上,不时吆喝道:“卖杨梅——”那柔和的声音在清晨不断延长……
(陈×媛同学读自己写的这段文字,其余学生齐读汪曾祺的原文)
师:我想问问陈同学,你和作者一样都关注到了“柔和”这个词,这是为什么?
生:我认为通过卖杨梅女孩声音的娇美,来衬托昆明的空气也更柔和了。同时,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师:昆明的空气为什么会更加柔和呢?我们平时会用“柔和”这个词来形容空气吗?
生:我觉得是通过描写卖杨梅的女孩子那种娇滴滴的感觉,来衬托昆明雨季的柔和。因为雨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柔的,所以整个环境就更加柔和了。
师:声音娇娇的,是一种脆,一种柔,一种很自然的声音,肯定不是那种嗲嗲的。我们都知道,卖杨梅的小女孩是苗族小姑娘,她肯定是用苗族语言或者昆明当地的方言来吆喝的。
师(总结):恬淡闲适卖杨梅,雨中传音柔似水。你的声音也柔似水。汪曾祺也是将这美妙的声音入了昆明这幅画卷之中。绚烂如火的杨梅,因苗族女孩而增添了无限情感与深意,使耳畔回响的、眼前展现的、身边环绕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化作传达深情的语言,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情谊与温馨。
▲片段3:自主赏析文字留白的意蕴
教师出示黄×竣同学对缅桂花描写的文字,学生将其与汪曾祺笔下的缅桂花进行比较。
雨季的花仍淡雅、飘香。将要把天空染绿的缅桂花吮吸着雨露。每一个人爬上梯子,总会沉迷于缅桂香。雨丝,雨思。雨永恒地飘着,滋润着每一朵缅桂花。雨丝,雨思。
(前三排学生读黄×竣同学写的这段文字,后三排学生齐读汪曾祺的原文)
师:我想问问黄同学,你觉得和作者相比,你的文字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汪曾祺的文字更好。
师:这位同学真谦虚啊。我觉得你写得挺好的呀。那你说说作者写的好在哪里。
生:因为汪老先生是经历过这些情境的,他当时肯定是处于一种独特的情感之中,而我只是通过想象来描写。
师:很好。你刚刚说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作者也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我想问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体会到作者沉醉于浓郁的花香,因为花是房东送给他的,所以还有感动于房东惜花,更感动于房东母女送花的温暖、关怀,是一种纯朴,一种感动。
(左边的学生齐读汪曾祺的原文,右边的学生齐读老师增加了“而是感动”这四个字的文字)
师:我想问,汪曾祺为什么不把“而是感动”这种情感直接写出来呢?
生:因为他想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是一处留白。
师:确实,当珍贵的缅桂花被赠予在异乡求学的作者时,这一行为超越了简单的物质赠送,它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关怀。作者所言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并非否认这些情感的存在,而是在强调,在这一刻,内心最涌动的是对房东无私帮助与温暖关怀的深深感动与感激。作者将这份香气也入了昆明这幅画卷。
此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感激,其实也是怀人,也是思乡,就像一个圆一样,情感错综复杂,各种交织。
▲片段4:自主赏析诗意化的语言,以及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出示彭×宇同学对于酒店小酌描写的文字。
一个偏僻的小酒店,鸡将头藏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立着。院里的木香,遮得严严的。在这个清闲、幽静的地方,吃着肉,喝着小酒,感觉舒坦极了。
(所有学生齐读彭×宇同学写的这段文字,教师读汪曾祺的原文)
师:这两段文字,肯定在同学们脑海中呈现出两幅画面,那老师想问这两幅画面有什么不同呢?
生:彭同学写得更多的是院子的景色,汪老先生写得更多的是喝酒的感受,还有一种闲适。汪曾祺的文字让我感觉有一种缥缈的感觉,一种香味萦绕在画面中。
师:其实两段文字写到了相同的东西,如酒和肉,还有鸡,那还有什么区别吗?
生:汪曾祺的描写更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师:对,太棒了。我们要知道,汪曾祺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时隔四十年,但他依然记得喝了多少酒,吃了多少肉。是因为那时候的酒和肉特别贵,让他印象深刻吗?我们看看半市斤酒,相当于半矿泉水瓶那么多,他们喝了多久?两个人喝了一个下午。他们喝的仅仅是酒吗?
生:他们可能喝的不只是酒,喝的是一种情怀,一种闲适,他们喝酒过程中肯定还聊聊天。
师:这里有一处很有趣的描写,鸡将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你觉得这只鸡在干什么?
生:在睡觉。
师:很棒,它可能真的在睡觉。我们平时看到家里养的鸡睡觉是匍匐蜷缩在那里的。但是,野外那些不受束缚的鸡,睡觉的时候真的是把头藏在翅膀下面。当然它可能边睡觉边在干什么?
生:可能在避雨。
师:对,在这样的氛围中,连鸡也变得闲适、平淡、有趣了。汪曾祺把这件小事也入了昆明这幅画卷。
在回忆的长河中追溯往昔的韵味,心中满载着对那座充满诗意的春城的深切怀念。那份纯真质朴的文人情感,以及深藏不露的家国情怀,都仿佛凝聚在每一滴细雨中,轻轻洒落在那座静谧偏远的小酒店,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篇章。
这四处对不同人、事、物、景的描写,学生自主阅读并和自己同学的文字进行赏析比较,很好地贯彻了阅读提示中的“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最后向学生推荐汪曾祺的其他散文,也很好遵从了阅读提示的最后一段:“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自读方法,去阅读课外的名家名篇,从而做到能从一篇到一类的阅读阶梯式上升。
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剖析自读课文的独特教材属性,清晰制订教学目标,并准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初衷与期望。随后,基于这些分析,教师应精心挑选适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深化理解,并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抓住阅读提示这件法宝,就是教学《昆明的雨》这一类自读课文的较好方法。
四、课后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笔者在教学内容的精挑细选及学习目标的明确设定上,紧密围绕单元教学主旨展开,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咀嚼语言之美,进而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同时,笔者深植文本,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将“探索昆明雨的独特韵味”“体悟作者深藏的情感世界”以及“品味汪曾祺散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艺术”作为三大核心教学要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笔者充分彰显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巧妙利用“阅读提示”作为学习引导,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则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适时的指引与关键处的点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路径。课堂上,笔者采用了情景模拟、对比阅读、情感充沛的朗读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深入文字背后,充分感受文本魅力,并引导学生从“一篇佳作”拓展至“一类文体”,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掌握阅读散文的有效策略,实现语言与意境的相互转化与融合,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达到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从课堂反馈来看,本次教学有效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力,促进了编者、作者、教师、学生四方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充分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在阅读能力、情感体悟、语言品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者单位:杭州观成实验学校)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