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是教育系统革新的推动力,也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新形态,将新兴技术与教学结合打造新型课堂,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智慧课堂被赋予更高的价值期望,不仅是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还应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方面做到“智慧”教学。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教学策略上应以“引导”为主,以“教授”为辅;在教学设计上,应遵循以学生感知为先、理解为后,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音乐智慧课堂除了满足上述教学要点,还应注意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情景创编感受学习音乐的快乐,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形态。本文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九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中的《阳关三叠》为例开展智慧课堂的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一、教材内容梳理
上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华文明的非遗传承”,这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特色单元,以学习我国传统音乐为主,让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阳关三叠》是第一单元中的唱歌表演篇,教学内容为学唱《阳关三叠》,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喜欢民族音乐。《阳关三叠》是一首非遗乐器——古琴演奏的作品,是根据《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创作,《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王维对送别朋友时的悲伤,感情丰富。后人将《送元二使安西》作词作曲为《阳关三叠》,广为流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作品,表达了我国音乐文化的精神。《阳关三叠》使用古琴演奏,也是一首琴歌。古琴是我国传统乐器,为乐曲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但初中阶段的学生并不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不熟知古琴的知识,传统乐曲演唱经验较少,对乐曲中部分语词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演唱时节奏把握不准确,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属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学生生理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如声音特质改变,声音逐渐成熟,开始使用声带以下、胸部以上共鸣腔发声。这会导致初中生唱歌音域变窄,初中生音域逐渐向着低、宽发展,音域约在小字组G到小字二组E。所以唱歌时需要学会正确发声,保护学生的嗓子,避免出现大声喊唱。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拥有丰富的情感思维,能够自我调控情绪,学生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喜欢幻想,情感丰富。但是初中生的认知结构仍然有待完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看待事物存在表面性与片面性,在学唱乐曲方面,学生依赖原始经验,缺少感性经验支持。音乐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九年级学生音乐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高音分辨能力,学生对音乐的调性感优于七、八年级学生。在音准上,九年级男生与女生存在差异,男生变声更加明显,因此男生音准具有不确定性,且音准能力逐渐下降。女生音准能力优于男生,因此在教唱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声情况,让学生掌握音准。
初中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但是无法熟练地根据歌谱演唱,尤其本案例中的《阳关三叠》是传统文化音乐的古代琴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涉及,对此类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音乐微课制作与使用
打造智慧课堂离不开新兴技术的使用,传统音乐课堂以听为主,而智慧课堂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微课将视听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式实施教学前,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加深自己对乐曲的印象。在重点练唱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
微课制作需要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资源,微课制作方式包括录屏式、动画制作、教室直拍。《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录屏式微课制作是通过将提前制作好的演示文稿使用具有录屏功能的电子设备一边录制微课一边配合教师讲解。动画制作指采用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教室直拍微课是指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还原《阳关三叠》教学内容,并使用具有录制功能的设备进行录制。微课制作除了需要录制视频,还需要教师在后期进行重新加工。目前可用于微课加工的软件有微视、剪映。此外,电脑也带有录屏的功能。在正式制作微课时,笔者选择了一段《送元二使安西》的动画片段作为资源进行制作,利用电脑自带的录屏功能进行制作,将提前制作的演示文稿导入电脑中,打开录屏功能,并在其录制过程中穿插讲授,后期使用剪辑软件进行剪辑。微课片头笔者将古诗短片插入,让学生知道本堂课的教学主题,利用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于《阳关三叠》相关背景知识介绍时长控制在2分钟以内,设定讲解与诗词同步同频,针对重点知识,讲解语气放缓,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最后,将动画中送别友人画面结合音乐,并使用特效播放题目《阳关三叠》点题。针对重难点小节,教师利用微课播放7~8小节谱例,此环节教师采用“讲解+教唱”的方式,让学生跟唱练习。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可能气息支撑不足,所以笔者还标注了换气记号,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换气。《阳关三叠》中有多个重难点词语,如“浥”“遄行”,在微课中需要标注读音、含义解释。练习重难点小节时,学生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无法完全掌握演唱技巧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练习。知识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在微课导入最后插入一段古琴演奏的视频,从视听上让学生感受古琴音乐的意蕴,同时搭配教师讲解古琴相关知识与文化。这一环节中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拓展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二)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的过程
1.预习阶段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将提前制作的微课视频通过学习平台或微信上传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包括《阳关三叠》重要知识点、乐曲欣赏及古琴知识拓展。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可以提前感受琴歌音乐氛围。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监督学生认真预习,教师提前制作微课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进行填写。
■
(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发送微课视频上传给学生提前预习,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声像结合、动静搭配、图文并茂,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预习。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可以起到监督学生预习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做好新知预习准备,为课堂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2.课堂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总共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授、情境创编、课外知识拓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阳关三叠》微课教学内容。
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没有画面的音频,让学生听辨音频中共有多少种乐器,并说出乐器的名字。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会给大家播放一段乐器的演奏片段,大家仔细聆听。
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乐器?
生1:我听到了琵琶。
生2:我听到了筝。
生3:我听到了古琴。
师:非常棒!看来大家对乐器的演奏声都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同学们在课前微课预习中对《阳关三叠》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关三叠》中古琴的音色特点吗?
生1:我认为古琴的声音容易分辨。
生2:古琴的音色具有穿透力。
……
师:大家都总结得非常好。古琴是一种声音辨识度较高的琴,其音色具有共鸣清晰、集中的特点。由古琴创作的《阳关三叠》会呈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我们接下来一起学唱首传统文化琴曲。
(设计意图: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没有直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地导入教学主题,而是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无画面乐器演奏片段,让学生猜演奏乐器。经过课前微课预习,学生对古琴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新课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课前预习的内容,为引出教学主题做铺垫。)
(2)新课教授
新授部分重点让学生体会《阳关三叠》琴曲的情感。教师让学生通过感知《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表达的情感,再对重要概念进行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阳关三叠》中表现的意蕴,掌握演唱《阳关三叠》的技巧。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微课预习了解到《阳关三叠》出自《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作者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表达、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送元二使安西》,了解作者抒发、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师:同学们知道《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那如何理解《阳关三叠》中的“三叠”与“摇音润腔”呢?
有课前预习铺垫,学生能够理解“三叠”是指将琴曲反复演唱三遍。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学生无法理解“摇音润腔”的概念,需要教师进行总结。
师:“摇音润腔”是民歌演唱技巧,其中“摇音”指拖腔,摇音后出现直音,然后下行。“润腔”指“依情润色、润而生味”体现出音乐韵味。古琴的“润腔”是指演唱乐曲时需要对琴曲背景、风格及寓意进行充分的理解,可以把握演绎时的语言音色、节奏速度,运用演唱技巧对琴曲进行修饰,能够更逼真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对作者创作《阳关三叠》琴曲的心情有一定感受,下面请同学们一起体会《阳关三叠》琴曲中不同的情绪变化。并跟着视频进行演唱,注意在“尘”“新”““酒”“人”等有代表性的词演唱位置注意模仿出古琴的意蕴,尝试使用“摇音润腔”演唱技巧对《阳关三叠》进行处理。
教师播放《阳关三叠》第一叠、第二叠,让学生感受第一叠与第二叠中不同的情绪。
师:同学们听完第一叠有什么感受?
生1:唱得比较缓慢。
生2:好像有点心酸。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听出第一叠中的情绪。在第一叠中交代了琴曲的相关背景、人物,琴曲整体旋律平稳,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需要保持气息平稳、连贯,但在唱高音部分可提高声音,并立即收回表现出作者送别友人时酸楚的情绪。接下来我们一起尝试在第一叠演唱中表现出作者送别友人时酸楚的情绪。(播放伴奏)教师利用微课视频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教师播放“闻花式”练习教学视频,为学生讲解如何练习,让学生通过缓吸、缓呼感受呼吸,体会气息在丹田中扩张与收缩。
第一叠演唱完毕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悲伤、酸楚的情绪,教师为学生播放第二叠,并引导学生对比第一叠与第二叠中情绪表达的不同之处。
师:听完第二叠,同学们能说说第二叠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探讨,感受出第二叠情绪比第一叠激动。
师:第二叠中作者演唱情绪比第一叠稍显激动,在演唱第二叠时应注意情绪上的一些变动。例如,唱到“遄行”时,可以在情绪上作“弱—强”的处理,将这一部分作为情绪变化的部分,将八度大跳之前作为一个部分,大跳之后作为第二部分,通过对情绪的处理,表现出作者在“历苦辛”后回到平稳情绪的感觉。(播放伴奏,带领学生一同演唱)
学生演唱第一叠与第二叠后逐渐理解作者与友人离别后的悲伤情感,能够更好地进入第三叠演唱中。
师:第三叠是琴曲的高潮部分,演唱时应注意情绪的循序渐进,演唱前四句应注意把握力度(第三叠前四句情绪较第一叠、第二叠稍作增强),琴曲中“遄行”处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演唱时需要注意情绪的变动,“历苦辛”应做渐慢渐弱处理,注意气息平稳,突出压抑、悲伤的氛围。同学们在演唱时可以将自己带入作者角度,想象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在演唱时充分表达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情感。此时教师播放第三叠,带领学生一同演唱并进一步感受。
演唱完毕,学生沉浸在琴曲渲染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与友人离别时为什么会如此悲伤?
学生自由讨论。
师总结:古代交通不便利,没有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想去一个地方需要坐马车或骑马,路程遥远。《阳关三叠》中作者与好友距离较远,好友从如今甘肃到新疆地区需要2~3个月,因此大部分古人离别后可能无法再相见,大家想象一下自己与好朋友分别时的场景,体会一下这种感情。接下来,大家一起来模拟一下这种场景。
(设计意图:在新授部分,教师遵循“先感知,后理解”的教学原则,通过引入《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让学生感受原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再通过“三叠”让学生层层渐进地理解《阳关三叠》琴曲的意蕴。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立即教唱,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引导学生通过“一叠”“二叠”“三叠”演唱,表现出不同情感,强化“别恨离愁”的情绪。课中仍然借助课前制作的微课辅助学生练习气声,学生可以跟着微课反复练习,通过歌曲中八度音高的跳跃感受、理解友人离别时的无奈。)
(3)情境创编
本环节根据课前学习任务单的最后一个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要送给好朋友的话进行情境创编。学生可以将自己与好友想象为王维与元二,根据诗词描写的画面进行编排。(教师播放《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编,让学生切实感受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阳关三叠》琴曲的意蕴。)
(4)知识拓展
这一环节将深挖《阳关三叠》背后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音乐融合。教师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发展、古琴的象征意义及相关古琴作品等。
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学生能够体会古人细腻的情感,感受古琴文化的魅力,对传承我国音乐文化有重要帮助。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例中,教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中采用问答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细化分析讲解,让学生先感知后理解,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创编环节与学生演唱环节存在不足。创编环节应注意秩序,避免混乱。在演唱环节应考虑到男女声的不同,可以通过不同音色表现出不同的歌曲意境,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