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2024-10-24 00:00陈玉李文慧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6期

近两年广东省化学新中考题大多源自实际生活,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深度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深度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我们应从宏微结合、变化和守恒等视角,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解决综合复杂问题,获得结构化的化学核心知识,建立运用化学学科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基于深度学习进行情境化教学。

一、课标分析

CO2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中的典型代表,是初中学生要全面系统认识并掌握的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CO2的性质,为后期学习C、CO2、CO和H2CO3等物质及其转变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在教科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育目的看,CO2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及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球人类的关注,全面系统地研究CO2的性质更具有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等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利用CO2的性质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认识CO2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通过CO2的学习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学会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探究CO2与H2O的反应,并能基于宏观现象视角认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学会设计实验和选择实验仪器、试剂检验一瓶汽水中的溶解气体是CO2。

6.通过学习CO2能溶于H2O及CO2的转化,知道化学反应对维持人类生活和生态平衡的意义,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体会我国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二、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真实、生动、直观且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师创设的“生活谜案、玩转汽水和我为‘减少CO2,缓解温室效应’支招”等具体活动情境,令学生好奇和感兴趣,并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展开一系列深度学习,认识CO2的性质,并对CO2的应用进行分析、解释和创意设计,获取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并有效迁移到其他问题情境中去,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

教师坚持“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理念,基于深度学习下开展CO2主题情境化教学设计。

1.教师以“意大利的一个生活谜案”开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建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化学观念,串起“CO2情境化探究之旅”主线,外显化学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明确学习目标。

3.教师分析、模拟“死狗洞”中的气体成分,设计探究实验,解开“死狗洞”谜案,延伸生活中哪些地方的CO2比较多?有什么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开展模型与解释、证据与推理等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高阶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4.“玩转汽水”。“玩转汽水”这一主题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基于真实生活引发学生主动活动。“感知汽水”——感知汽水中溶解的气体和了解汽水生产过程;“深究汽水”——探究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检验汽水”——跨学科实践活动: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汽水中的气体;“自制汽水”——劳动实践内化所学的知识并延伸知识:“酸可以与碳酸盐反应产生CO2”。本节课几大核心知识:(1)CO2能溶于H2O;(2)CO2能与H2O发生反应;(3)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教师借汽水这一主题化情境进行巧妙融合,不仅能实现情境教学的要求,还能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因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这样更能拉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来审视、研究身边的物质,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生活的化学、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1)“感知汽水”:学生轻摇并打开一瓶雪碧(碳酸饮料),看到气泡冒出,通过实验感知汽水形成的过程。

(2)“深究汽水”:CO2溶于H2O的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建构探究模型,能让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并推测物质及其变化,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中形成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

(3)“检验汽水”:检验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不是CO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把一瓶汽水中的气体导出来,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方案,选择试剂、实验仪器和装置来检验其成分。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掌握CO2与石灰水反应的知识,实现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更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4)自制汽水(实践作业)。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汽水的主要成分,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CO2的溶解性以及CO2与H2O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与理解。

5.开展我为“减少CO2,缓解温室效应”支招活动。学生学了CO2能溶于H2O及CO2转化后,想想这对缓解温室效应有没有实质性的建议。教师要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使他们形成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在意大利某峡谷有一个神奇的山洞,叫“死狗洞”,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狗会晕倒甚至死亡,人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凶手是谁?

问题:我们都是小小福尔摩斯,狗进入山洞后会晕倒甚至死亡,人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凶手是谁?若狗主人蹲下去查看也会晕倒,为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议论纷纷,很感兴趣但也很茫然,几个大胆的学生说:“肯定是CO2,因为今天要学CO2。”

教师:对的!就是跟CO2有关,要解开此谜案,我们一起来探究下CO2的性质。

(二)认识物质,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氧气,请同学们归纳出认识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问题1:观察空气中的CO2和桌面集气瓶中的CO2,完成表1。

学生兴奋地说出了CO2的物理性质。

问题2:空气中的CO2和桌面集气瓶中的有CO2都是以气态形式呈现,还有另一种状态下的CO2吗?同学们学习课本第119页第2段文字。

学生自学并小组讨论干冰的形成和应用。

问题3:CO2的密度怎样呢?

(三)建立探究模型一,解开情境谜案

实验探究: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教师强调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向高低燃着的蜡烛中倾倒CO2。观察现象:下层蜡烛比上层蜡烛先熄灭。

问题1: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应用了CO2的什么性质?

学生: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CO2的化学性质。

问题2:为什么下层蜡烛先熄灭?

学生: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教师提示1:根据刚才所学,我们能解开“死狗洞”谜案吗?

学生顿悟了狗为什么倒下,而人没有倒下的原因,兴趣高涨。

教师提示2:下层CO2多了;狗为什么倒下?

学生根据所学发散思维dde3aff409458558bb92aa90e9e0699b3b0e1d9e0f59de98e45dd8d3bed627a3,狗倒下是因为没有O2,O2可以供给呼吸,说明CO2不能供给呼吸。

问题3:CO2浓度对人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CO2比较多?有什么应对措施?

学生自学CO2浓度对人的影响;人多的地方CO2比较多,如:教室、车站、机场,这些地方应多注意通风,平时我们在教室里要多注意开窗通风。

问题4:人若要进入菜窖或干涸的深井,应该怎么做?

学生:因为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我们可以吊一根燃烧的蜡烛进菜窖或干涸的深井(灯火实验),如蜡烛熄灭,CO2含量多,人不能进去,应通风一段时间。

问题5:CO2在H2O中的溶解性?

(四)建立探究模型二,玩转“汽水”情境

1.感知“汽水”

教师:轻摇并打开一瓶雪碧(碳酸饮料),有气泡冒出,猜想该气体是什么。

学生观察现象、整合生活常识(雪碧是碳酸饮料),猜想出气体可能是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CO2是否溶于H2O?教师强调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模拟汽水形成过程: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H2O,立即盖瓶盖,振荡。现象:塑料瓶瘪了。学生讨论分析得出CO2能溶于H2O。学生自学找相关资料:生产汽水碳酸型饮料的原料和过程。

2.深究“汽水”

实验探究:CO2溶于H2O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查阅资料: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遇酸变成红色;石蕊可以溶于水配制成紫色石蕊试剂。

I.往紫色石蕊干燥小花上喷醋酸,观察到:________。

II.取少量紫色石蕊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解了CO2的水溶液,振荡,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猜想一:___________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使紫色石蕊变红。

III.设计实验方案前,大家讨论就可得出猜想_______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提供的药品和器材来设计方案,验证哪个猜想是正确的,请小组讨论后写下方案并汇报。

仪器和药品:紫色石蕊试剂、紫色石蕊小花、3瓶CO2气体、H2O(喷壶)。

实验探究方案:

结论:________。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取少量上一个模拟汽水形成实验中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发现溶液变红。学生思考,提出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的?一是H2O,二是CO2,三是CO2和H2O反应产生的新物质。紧接着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实验方案。学生提出的方案大多都会采用石蕊试剂,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不能采用石蕊试剂,展示方案时,课堂形成思维冲突,顺利解决了石蕊试剂中因为含有水,所以采用石蕊试纸来完成实验,同时得出猜想一是错误的。接下来,学生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CO2和H2O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教师:C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酸呢?

学生:CO2的化学性质(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结论: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教师提示:加热变红的石蕊小花,观察现象,强调实验安全。

学生:加热红色石蕊小花,小花又变回到紫色,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小花变回紫色,说明没有碳酸了,碳酸不稳定分解了,H2CO3=CO2↑+H2O,进一步学会了: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3.检验“汽水”

教师展示一小瓶雪碧,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检验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不是CO2。

有些学生摇一摇雪碧,打开盖子,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则产生的气体是CO2。有学生想到直接把澄清石灰水倒入汽水中……思维百花齐放,最终选出最合理的检验方法:把汽水通过带单孔胶塞的导气管导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4.自制汽水(实践作业)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汽水的主要成分,并自制了一瓶汽水(原料:纯净水250mL、糖、盐、小苏打1.5g、柠檬汁)。配制步骤:将白砂糖、盐和柠檬汁加入矿泉水瓶中进行振荡;再将小苏打加入矿泉水瓶中,迅速盖好瓶盖。振荡,静置。

通过实践,学生加深了对CO2的溶解性以及CO2与H2O反应这一性质的认识与理解。

(五)拓展应用作业——我为“减少CO2,缓解温室效应”支招

拓展应用作业:学了CO2能溶于H2O及CO2转化,大家对缓解温室效应有没有实质性的建议?

一些学生建议用水吸收CO2;一些学生反驳:“因CO2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体积的水只能溶解一体积的CO2,用水吸收CO2需要很多水。”还有一些学生说:“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有大量的水可以溶解CO2。”另一些学生说:“我们刚学了CO2溶于水的过程中还会跟水发生反应,这样就会使海水酸化,海水酸化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大家说出各种奇思妙想,争当低碳行动践行者。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整节课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具体化,教师以“死狗洞”和“汽水”为载体,设计连贯衔接的问题,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一系列小组深度学习,得出CO2的性质、运用及CO2的检验方法。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玩转汽水”,有效衔接的深度学习解开了汽水中的奥秘,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天性得到了释放,体验了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并有效迁移到其他问题情境中,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同时提升了他们分工与合作、辩护与探究的能力。

化学知识来自生活,呈现于真实情境中。我体会到了选取生活真实情境的重要性和要求。选取情境不能随意,更不能胡编乱造。情境的功能是要承担起课堂立意的载体,既是学生的兴趣点,又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走进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通过这样的情境化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CO2的性质,还可以锻炼探究式、建构式、小组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深度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议题的认识和关注。这种整合了深度学习和情境化教学的教学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作者单位:1.广东省开平市世界谭氏中学;2.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