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确保学生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区分。
2.引导学生观察和解读不同的天气符号、简单的天气图和卫星云图,提高他们的图像解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天气信息。
3.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讨论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影响,引领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通过制作地图、模拟天气预报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探索精神。
二、课堂实录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四则谜语)
1.一片白线万丈高,可惜布机织不了,剪刀裁它不会断,只有风吹能折腰。
2.小小白花天上裁,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3.脚踏千江水,手扬满天沙,惊起林中鸟,折断园里花。
4.生在水中,却怕水冲,落入水中,无影无踪。
教师:请大家猜一猜这些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天上的雨滴、飘扬的雪花、呼啸的风、坚硬的冰。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如果明天下雨,我们要怎么样?
学生:带雨伞或雨衣。
教师:我们怎么预知明天的天气变化呢?
学生1:我妈妈每天都会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
学生2:我爷爷奶奶会在电视上看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
教师:其实这些预报都是无数气象员经过仔细分析得来的,那成为一名气象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教师出示图1)
教师: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小气象员”,我们必须通过一系列挑战。接下来,我们共同探索和学习与天气相关的知识,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吧!
(二)问题引导,新课讲授
▲环节一:区分“天气”和“气候”
1.了解概念
教师:首先我们从“天气”这个词入手,我们都知道,每天的天气都是不同的。谁来描述一下,昨天和今天的天气有哪些不同?
学生:昨天和今天的气温都很高,但今天有风,所以比昨天凉快一点。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请看这张图片(多媒体出示下雨的图片),它体现了哪种天气现象?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图片中正在下雨,雨很大,行人都跑着避雨。
教师:回答正确。了解完天气,我们再来聊聊“气候”这个词,注意我的表述“我们当地的气候是怎样的呢?”
学生:我们这里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夏天很热,冬天也会下雪,但是没两天就化了。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太棒了,那对比我们刚才回答的问题,结合教材上的内容,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吗?
学生1:天气现象是大气在短时间内区域性变化的外在表现,涵盖了如晴朗、降雨、温度变化等多种形式。这些特征的不断演变,使天气成为一个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现象。
学生2:气候指的是某个地区在特定时段内的气温、降雨等天气状态,它相对稳定,变化幅度较小。
2.练习
教师:掌握了上述定义后,相信大家可以明确地区分“天气”和“气候”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我们拿出学案,仔细阅读其中的诗词,看一看哪些描写的是“气候”,哪些描写的是“天气”,填写在表1中。
3.归纳总结
教师:通过一系列学习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为了方便我们记忆,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简化定义?
学生:表格对比总结法。
教师:没错,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表2,注意一边填写一边记忆。
(学生填写答案,随后教师出示表格供学生参考修改)
4.课堂小活动
教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提到过,人们往往会通过观看天气预报决定自己的具体活动方式,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天气和气候都会对我们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小结:天气与气候对我们的影响数不胜数,如健康、能源消耗、经济发展等。天气与气候是人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环节二:学会识图
1.视频引入卫星云图
教师:刚才提到,我们可以通过天气预报预知天气,现在请大家观看这个视频。
(教师播放前一天的天气预报,在卫星云图处暂停)
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卫星云图,图上有几种主要颜色?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自然元素?
学生:有蓝色、绿色和白色。蓝色通常表示海洋,白色是云层,绿色是陆地。
教师:回答正确。我们再来看,白色区域特别密集,这会对天气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白色说明天空中有云层,越浓就代表云层越厚,雨也就越大。
教师:我们来看看家乡的天气情况如何?
学生:我们家乡主要是绿色,和外面的天气一样,是晴天。
2.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继续观看视频。
(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到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的部分突然听不到气象播报员的声音了)
教师:看来我们的视频出了一点故障,大家能不能代替气象播报员,为大家预告一下各个城市的天气呢?
(学生举手根据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播报天气,如果有错误或不规范的符号教师进行纠正)
3.风向和风力
(教师在卫星云图中圈出风向天气符号)
教师:在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中多次出现了这个符号,看看这个符号的样子,结合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它像什么,它又代表什么?
学生:它像一面旗子,旗子有风才能被吹起来,它应该代表风。
(教师出示风向风力符号,见图2)
教师:非常好,仔细观察图片,风向标志由两部分组成,其中风杆指向的位置可以告诉我们风往哪里吹,但此时我们要注意了,书上对风向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教师:没错,所以风杆指向的方向与风向相反,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搞混。请同学们齐读两遍风向的定义。
(学生齐读)
教师:我们再来看风尾,它可以告诉我们风的强度大小,即风力。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道风向风力符号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
学生:风杆指向南,风向为北,上面有三道风尾,风力为6级,这个标志代表北风6级。
教师:非常棒,看来大家都已经了解了风向风力标志的识读方法。
▲环节三:联系日常,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在学案上有一张图片,它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这张图中的空气质量指标分为几个等级?
学生:一共分为六级,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教师:非常棒!接下来请大家从中找出空气质量指数最高的城市,并说说它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是什么。
学生查找并回答。
2.认识PM2.5
教师:空气质量等级的判定依据是什么?
学生:书上说指标评判的依据叫“PM2.5”。
教师:没错,书上对它的定义是什么呢?
学生: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作PM2.5。它们可以穿透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直接进入肺部,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3.小组讨论
教师:PM2.5的危害可真是太大了,但是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避免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小组1: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
小组2:还有农业活动,如焚烧秸秆,也会产生大气污染。
教师:非常正确。那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呢?
小组3:国家可以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小组4:国家可以提高车辆排放标准,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小组5:有关部门可以推广节能减排的技术,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
小组6:可以从个人做起,如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等。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防治措施。大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努力,我们相信未来的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玉都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