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2024-10-24 00:00鄢光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6期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法律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促进民族团结”这一章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其不仅是本单元的开篇,还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环节。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来看,“促进民族团结”一节在整本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对我国的多民族国情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专注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途径。同时,它也为后续学习维护国家统一、共圆中国梦等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明确自己在促进民族团结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与不同民族同学的交流方式,共同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情况,加深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的认识。

2.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的意义。

3.通过多媒体图片、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民族服饰、舞蹈、歌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与多民族相关的图片、音乐,为课程讲解奠定基础,营造氛围。

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1)

教师:图1中的图片展示了什么场景?

学生:左边图片展示的是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场景,因为有蒙古包;右边图片展示的是傣族泼水节的场景,那是傣族特有的节日,象征着祝福与洗礼。

教师:很好,这些图片展示了我国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每张图片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那么,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

学生:56个。

教师:除了上面两个之外,请说出你知道的少数民族名字。

学生:维吾尔族、满族、回族……

教师:非常好!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现在,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感受一下这首歌曲中传达的情感。

(教师播放《爱我中华》,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轻轻摇摆,有的学生甚至跟着哼唱)

教师:歌曲中唱到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什么精神?

学生:民族团结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激发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播放《爱我中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歌曲,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图片和歌曲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

(二)探究一:民族分布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在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可以借助我国的地图、行政划分等方式,探究民族区域分布格局,为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探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首先,请大家观察这幅中国地图,你们能发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展示中国地图)

学生:老师,我看到新疆、西藏、内蒙古这些地区好像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地图上面写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既然有了行政划分,那肯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教师:非常好的观察手段,除了这些地区,还有哪些地方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云南有很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如彝族、傣族等。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国的少数民族会形成这样的分布格局呢?

学生:可能是因为历史原因吧,如迁徙、战争等因素导致了不同民族的分布。

教师:思路是正确的。历史上的迁徙、文化交流以及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民族的分布,从而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既体现了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在,请大家在地图上标出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并尝试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并深入探讨这种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通过使用地图这一直观的教学工具,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从而加深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的理解。)

(三)探究二: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并且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纳入宪法,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民族政策的内容和民族政策制定的依据。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国的民族政策。谁能告诉我,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我国的民族方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很好。那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具体的制度是什么?

学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教师:你回答得非常准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教师: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谁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老师,我认为制定这样的政策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如果我们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可能导致民族矛盾和冲突。

教师:民族方针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这也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体现。

学生:我认为这样的民族政策有助于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

教师:民族政策的制定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还是为了激发各民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多媒体呈现课件,见图2)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制定原因。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民族政策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团结意识的公民。)

(四)探究三:民族融合过程

我国具有悠久的民族融合历史,早在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就体现了中原与藏族之间的民族交流,在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我国版图;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原王朝首次接触新疆地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新疆部分地区正式纳入西汉版图。教材中着重讲述了藏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和青海玉树地震八方支援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中可以结合相关史料,探究民族融合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相互支持,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团结。谁能给我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

学生:老师,我知道一个例子!近代藏族人民曾经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教师:很好!藏族人民的英勇抗争确实是我们民族团结的典范。那么,同学们认为藏族人民为什么能够成功抗击英国侵略者呢?

学生:面对侵略藏族人民拥有坚强的决心,喊出了“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地”的口号。同时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支援,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战线。

教师:说得没错。民族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再来看一个现代的例子。大家还记得青海玉树地震吗?那时候,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展现团结精神的呢?

学生:全国各地都派出了救援队伍,送去了物资和捐款,帮助玉树人民重建家园。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教师:在灾难面前,我们不分民族,携手共进,共同面对困难。这种团结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例子,你们对民族团结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学生:我认识到民族团结不仅是一个口号,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上。无论是历史上的抗战还是现代的救灾,都需要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现代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藏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和青海玉树地震八方支援两个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情境下,民族团结都是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

(五)探究四:民族繁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各民族呈现繁荣的局面,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改造,文化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近几年各民族的发展成果,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各民族繁荣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民族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之后各民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体现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请大家结合以下内容探讨各民族在发展中取得的成果。

(教师展示茶园、果园、工业园、民族文化图片)

学生讨论自己知道的民族经济品牌,以及体验过的民族文化、节日。

教师:你们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面貌吗?

学生:老师,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如新疆的瓜果产业和内蒙古的畜牧业都发展得很好。

学生:还有文化发展。像藏族的唐卡艺术、蒙古族的歌舞都受到了国家的保护,不仅在国内有名,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

教师:你们说得很对。确实,我国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都在繁荣发展。那么,你们认为其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国家政策的支持很重要,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学生:还有国家的财力和人力支持也很重要。比如,国家会投资修建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医疗等资源,这些都有助于民族的繁荣。

教师:国家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家提供的财力和人力支持,都是各民族繁荣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繁荣”的主题。首先,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展示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面貌,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繁荣的具体表现。其次,通过探讨各民族繁荣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财力和人力支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推动民族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在“促进民族团结”的教学中,教师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教学效果上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以及小组讨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概念、意义以及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准确复述并解释相关知识点,展现出良好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团结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积极态度。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维护民族团结的愿望。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沟通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虽然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师生讨论教学,但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仍有待加强。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不高,教师需要探索更多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案例略显陈旧,未能充分反映当前民族团结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未来教师应更新案例库,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征的案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仍有少数学生表现得较为被动,教师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指导。

(三)改进方向

教师可以引入更多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演讲、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定期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和民族团结的新动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和辅导策略,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

探究式教学在“促进民族团结”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和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搜集和分析信息,还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对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学会了分工协作、互相支持,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福清江阴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