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6赋格曲

2024-10-23 00:00:00高谋郭玉娇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4期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立的曲式结构。巴洛克时期,巴赫的赋格曲创作手法就开始以和声为基础,不仅有横的旋律线条的发展,还有纵的和声方面的发展。他丰富了复调音乐的创作形式,同时也将复调音乐创作技巧推向了巅峰,他的作品《十二平均律》BWV846赋格曲是极具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的重要作品,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作品。

一、巴赫与赋格曲

(一)巴赫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的伟大音乐家,也是将复调音乐推向巅峰的作曲家。巴赫从小 跟随父亲和兄长进行学习,幼年时期曾经做过歌童,后来开始学习管风琴、钢琴等乐器的演奏,再后来从事乐曲创作。1717年,巴赫任宫廷乐师一职,主要在声乐和器乐方面进行创作。首先,从声乐创作的角度分析,巴赫信奉基督教,所以他的音乐作品中包含大量的宗教元素,其创作的音乐体裁丰富,包括受难曲、弥撒曲等。他的代表作品中有近三百部康塔塔,其中包含宗教内容的代表作品有《基督在垂死的桎梏中》《宗教改革康塔塔》,有关世俗内容的有《咖啡康塔塔》等。巴赫在清唱剧领域的代表作有《圣诞节》《复活节》《升天节》。巴赫创作的受难曲中最出名的作品是《马太受难曲》, 这也是巴赫的成名作。《b小调弥撒曲》也是巴赫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被称为“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在器乐方面,巴赫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他继承了德国北部管风琴学派的传统。古钢琴也是巴赫创作领域的重要部分。在古钢琴创作中,巴赫的代表作有《二部创意曲》《法国组曲》。在管弦室内乐领域,巴赫创作了许多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帕蒂塔,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它包含了大协奏曲和乐队协奏曲两种类型,是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巴赫对声乐、器乐的贡献以及他在复调音乐上的成就,使其成为巴洛克时期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为我们如今的创作和演奏留下了许多宝贵作品。

(二)赋格曲

赋格曲是复调音乐中的曲式,是拉丁文fuga的音译,翻译成中文时使用了诗词歌赋的“赋”,格律的“格”。由此可以看出,赋格曲是一种复杂且极为严谨的复调曲式。从结构上看,赋格曲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呈示部,二是展开部,三是再现部,在调性布局上非常严谨。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等作品中,赋格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巴赫在赋格曲创作中还强调了调式和调性的功能,出现了调式布 局,创造了赋格曲多样化的体裁规范。

二、复调音乐的定义

复调音乐由处于行进状态且相互独立的旋律声部构成,每一个声部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中世纪的奥尔加农是最早的复调音乐,分为自由或反向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有量奥尔加农。其中有量奥尔加农为狄斯康特风格,有固定的时值,克劳苏拉是采用狄斯康特风格谱写的复调圣咏,通常置于花唱式奥尔加农的中间部分。进入中世纪后,其演变为孔杜克图斯,由于其加入了世俗音乐的成分,尤其是在游吟诗人的影响下,自 12世纪下半叶开始,教会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歌曲题材,即孔杜克图斯。从13世纪上半叶起,孔杜克图斯开始配以复调性质的声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复调音乐的形式——旋律是新创作的,音乐风格为狄斯康特风格,每一个声部都按照统一的节奏进行,不同声部之间有时会相互结合,成为不完善的三度音程,而且在纵向上具有较强的和声感,类似于后来的主调音乐风格。孔杜克图斯的歌词大多采用诗体,其内容常与当时的政治有关。到了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创作方法开始以和声为基础,丰富了复调音乐的创作形式,同时也将复调音乐创作技巧推向了巅峰。同时期的亨德尔也是复调音乐的重要音乐家、作曲家之一,为复调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BWV846赋格曲音乐本体分析

巴赫创作的赋格曲属于四声部赋格曲,总共包括二十七个小节,以C大调cOShqap4gr3MCz/8+eKp7ROb0jPLwQ7VGz1lTrR8HMc=作为整个作品的主调,以C作为开头的主音,接着旋律上行,采用17世纪最为常见的六声调式。

在巴赫谱写的初稿中,在第一个F上并未采用附点,接着是位于C、F上的十六分音符,之后改为三十二分音符,整首乐曲的动感明显 增强,然后通过快速级进达到C、F,再下行到 E,之后是反向四度进行,使音乐得以保持连 续,旋律也得以逐渐展开,这种处理方式使乐曲显得十分特别。主题中间为A、D的五度音程,前后则是四度音程的上行及下行,从C开始,推进至F,再从A逐渐下行,到达E,使乐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对称性。

整首赋格曲包括两部分,结构上具有十分鲜明的二部性。第一部分(第 1—13小节),是乐曲的呈示部及补充呈示部;第二部分(第14—27小节),是乐曲的展开部、再现部及尾 声。整首乐曲总共包括二十七个小节,但主题前后多次出现,导致想象空间大幅度减少,因此,巴赫采用了不断做主题密接和应的手法进行处理,这种手法也使得乐曲超过了其他以平均律创作的赋格曲,甚至在最后部分,采用主题作为主题的对题。在赋格曲创作手法极为严谨的年代,巴赫却能自由地进行发挥,堪称神来之笔。

巴赫创作的这首赋格曲由四个不同的声部 构成,第 1小节的主题以C大调为主,进入第2小节后,在第三拍的后半拍位置上,由第一声部在属调上奏出主题,进入第4小节后,开始进入第三声部的主题,到达第5小节后,自然地进入第四声部的主题。以上四个不同的声部,分别在主调、属调、属调及主题上,完成四次关于主题的陈述,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呈示部(见谱例1)。

到达第7小节后,乐曲开始进入补充呈示部(第7—13小节)。在这一部分当中,巴赫通过密接和应的手法进行创作,这一段落也充分展现了巴赫独有的对位技术,在不同的声部 当中,主题与答题反复出现,密接和应的手法前后运用了两次,一次是第7—9小节,另一次 是第10—12小节(见谱例2)。比如第12小节,主要采用属方向上的答题。

补充呈示部当中还采用了转调的手法,到达第8小节之后,转至G大调上,到达第 11小节后,转至D大调上,进入第12小节之后,又转为E大调。

呈示部结束之后,巴赫还采用了两处不完 整的展开,一处在第7小节,另一处在第10小节。巴赫还经常将两个不同的声部相互搭配,比如在第7小节,将第一声部与第三声部进行搭配;在第9小节,第二声部单独进行一次;在第12小节,则是主题单独进行一次,从而形成相互对立的效果。

在作品的展开部中,巴赫再次运用调性展开的手法,与补充呈示部类似。在第 14小节,是第二声部与第三声部相互搭配;在第 15小节,则是第一声部与第四声部相互搭配(见谱例3)。与上述情况相似的还有第 16小节、第19小节等。从乐曲的第 14小节开始,至第20 小节,虽然仅仅只有七个小节,但主题多次出现(见谱例4),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家的缜密,以及非凡的音乐造诣和高超的创作手法。

四、BWV846赋格曲的风格特征与艺术特色

巴赫创作的这首赋格曲,具有十分突出的歌唱性,旋律流畅,优雅大气,并且透露出一股深沉、坚毅的气息。根据前文的分析,可见这首赋格曲的音乐主题极为密集,而赋格曲的主题具有统一性,主题虽然多次出现,但是每一次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基本相同。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被后世视为复调与和声结合的典范之作。

在创作时,音乐家采用了大量精练的素 材,通过最精简的元素发展织体,对天赋不足或者技术不够娴熟的作曲家而言,这种体裁是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但在巴赫手中,却成为最精美的音乐艺术作品。从创作手法来看,巴赫是极为自由的,他只是在谱写呈示部时严格遵循相应的原则,而在展开部及插部中,却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手法,使作品在织体、形式及处理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巴赫的音乐就是有如此的魅力,要了解巴赫的音乐首先要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想深入地剖析音乐是要看谱子的,无法在大脑中凭空想象。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曲会在不同声部中多次重复主题,虽然平均律整体律动性没有浪漫时期的作品大,但巴洛克时期音乐严谨的演奏方式,加上其特别的复调形式,自有浪漫时期作品没有的节制之美。

五、结语

巴赫是复调音乐领域的大师,他将赋格曲发展到了一种无法被旁人超越的完美境界。他创作的《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经典之作。本文分析的《十二平均律》BWV846赋格曲,是巴赫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首赋格曲,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此外,通过撰写本文也让笔者受益匪浅,更加了解巴赫的复调音乐,也更加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对于笔者以后继续学习复调音乐有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高谋,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指挥。郭玉娇,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钢琴复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