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作为清末民初的书法大家,其以旗帜鲜明的书法成就延续了清代以来的碑学传统,对碑学在清末民初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别具一格的临书观念不仅成就了自身风格的塑造,而且对后世的临书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聚焦于吴昌硕临《石鼓文》的临书实践,旨在探讨其对民国时期临书观念的影响,并为当代书法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以期为矫正当代书法创作“展览体”时弊和促进当代书法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吴昌硕临《石鼓文》的临书实践
吴昌硕在《缶庐集》中有言:“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纵入今人眼,输却万万古。” 由此可见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喜爱程度之深。《石鼓文》虽然早在唐代就已出土,但是对它的研究却鲜有耳闻,直到清代碑学之风盛行,《石鼓文》才再次出现在书坛的创作取法视野中。其中,以吴昌硕最为代表。吴昌硕一生得益于临习《石鼓文》,其一生研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岁以前;第二阶段为50岁到70岁之间;第三阶段为70岁以后。技进乎道,可以说是《石鼓文》成就了吴昌硕一生的艺术风格。
(一)初临石鼓筑根基
吴昌硕早年临摹的《石鼓文》较为秀丽,字形结构整体呈扁平状,姿态端庄平稳。可以看出,吴昌硕的早年临作整体风格受杨沂孙和吴大澂的影响较大,尤其在字形方正这一特点上最为明显。
此外,杨沂孙的篆书笔法婉转流畅,结构规整,在此影响下,吴昌硕在早年临作时注重线条的婉转变化,笔画的起收处较为含蓄,体现出一定的韵律。吴大澂的篆书古朴凝重,强调线条的厚实与沉稳。从吴昌硕早年临的《石鼓文》中能看出,其用笔也趋于厚实稳重,结体较为端庄,有吴大澂篆书的古朴大气之态。其实从吴昌硕后期的篆书作品中不难看出,虽然他早期的书法风格受到同时期前辈的一定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昌硕逐渐摆脱了这 种影响,在笔法、结构、气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
(二)渐变融合求新貌
清光绪十年(1884),吴昌硕篆书创作实践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折,吴昌硕开始接触《石鼓文》拓本,这对其后来的书法产生重要影响,从此开始“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到了中期,吴昌硕临摹《石鼓文》不再局 限于单一的线条表现,开始出现中侧锋并用,线条质感更加丰富多样,有涩行的凝重感,也有流畅的灵动性。下笔更加果敢有力,线条蕴 含着内在的张力,体现出刚柔并济的特点。
同时,吴昌硕逐渐打破早期较为端正的结构,字势开始出现欹侧、错落的变化,增加了动态感和奇崛感。在字的疏密安排上更具巧思,通过巧妙的开合处理,使结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保持一定古拙气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灵活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古朴,而有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开始有别于杨沂孙及前人的风格,展现出强烈的个人印记。吴昌硕将不同风格来源的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既具传统底蕴又有创新气息。
(三)石鼓篆书第一人
1913年,古稀之年的吴昌硕被选为西泠印社社长,翌年写成大名鼎鼎的篆书《西泠印社记》。对于临摹石鼓,吴昌硕有了更多的感 悟,认为“宜重严而不滞,宜虚宕而不弱”。
吴昌硕晚年临摹的《石鼓文》,笔法运笔如刀般充满力量感和金石韵味。线条质感粗粝而苍茫,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结体欹侧生姿,打破常规,或左倾或右斜,极富动态美。同时疏密安排大开大合,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感。加之在书写时用墨大胆且富有变化,浓墨处如漆,淡墨处空灵,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节奏感。墨色的枯湿变化巧妙地与笔法、结体相融合,整体呈现出一种大气、豪迈的气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威严。
同时,吴昌硕晚年的临作也反映出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完全脱离了前人窠臼,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篆书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其篆书作品辨识度极高,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吴昌硕临《石鼓文》对民国临书观的影响
从吴昌硕终其一生临习《石鼓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他强烈的崇碑观念,可以看出他重视碑学古朴拙厚的美,强调笔法的恣肆,追求金石气的雄浑。吴昌硕取法《石鼓文》的成功,无疑促进了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吸引了其后众多书家对碑学的取法学习,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碑学后续的蓬勃发展。后代书家在吴昌硕崇尚碑学和碑帖融合临书观的影响下,深入传统,积极进取,对民国时期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以碑为本,崇尚碑学
在吴昌硕临《石鼓文》的临书观和其崇尚碑学的影响下,涌现出众多取法碑学的书家,他们致力于对古代碑学的研究和临摹,继承碑学书法的古朴、拙厚、刚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学碑风气。
潘天寿就是代表书家之一,其篆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碑学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用笔极具金石味,这与他早期师法吴昌硕存在一定关系。由此可见吴昌硕一生致力于取法《石鼓文》的成功经历,对潘天寿的书法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的篆书作品《今日长缨在手》来看,在运笔和结字上既吸收了碑学的雄强,又展现出自身的独特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王个簃是吴昌硕的嫡传弟子,其书法风格在深受吴昌硕影响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以他的隶书作品《根深叶茂》为例,我们不难看出其书法明显受到吴昌硕崇尚碑学思想的影响。在这幅作品中,用笔厚实刚健,体现出碑学的典型特质,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同时,在一些笔画的转折和收笔处,又巧妙地融入了灵动变化,使线条富有节奏感。王个簃在吴昌硕亲授下,长期研习《石鼓文》 等碑学经典,将碑学的古朴与厚重感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貌。
朱复戡受吴昌硕亲炙,因而其书法风格也深受缶庐影响,篆书和行书都有着吴昌硕的影子。在碑学观念上亦是如此。朱复戡很少着力北碑,而是倾力大篆《石鼓文》, 这也是他很得吴昌硕欣赏的地方。他对于碑学的追求集中表现在以篆书笔法融入行草,这在其晚年的草书作品创作中尤为突出。他的草书取法怀素的《自叙帖》,但相较而言多了些理性克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笔法的篆意。从他的草书作品来看,几乎全是由中锋写出,彰显出极强的篆书笔法和力量感。
(二)以碑入帖,碑帖融合
吴昌硕经过多年探索,在临摹《石鼓文》时打破了以往篆书线条均匀、变化少的模式,在用笔上既保留了中锋的劲道,又稍加草意;在用墨上以浓湿为主,富有丰富的层次;在气韵上,则是以雄壮博大构成浩然之气,使原本静态的篆书具有了飞动之感和抒情之意。
在清代以后,部分书家在吴昌硕的影响下,以碑学的思想去改造帖学,从而出现了碑帖融合的观念。他们在崇碑的基础上,注重将碑刻书法的古朴与帖学书法的流畅相结合,形 成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这种观念在民国时期也得到了不少书家的认同和实践,他们试图在碑学和帖学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创造出既有古朴韵味又有流畅笔法的书法作品。
沙孟海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曾师从吴昌硕,受其影响深远,其书法具有很明显的碑帖融合的特点。他的篆书用笔厚实稳健,笔画犹如铁线,体现出碑学的典型特质,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和金石气息。总的来说,沙孟海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吴昌硕碑帖融合思想的影响,同时他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博吾的书法风格独特,其最擅长大篆,取法《石鼓文》《散氏盘》,初学师吴昌硕,从后期成熟的作品来看,陶博吾在篆书中加强了行草的笔意,虽然从结体和用笔上不难看出吴昌硕的影子,但其用笔酣畅,充满动感。以他的《集石鼓文四言联》为例,有时线条藏锋 起笔、中锋行笔,与《石鼓文》中的笔法有相似之处;但有时会直接铺毫下笔,转折之处或圆或方,收笔也不拘一格,常任其笔锋铺毫散开,甚至出现开叉现象,墨色由浓至枯,呈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来楚生在诸多书体上均有颇高造诣,其篆书早期专习小篆,后也曾取法吴昌硕所书《石鼓文》。在书法风格上,来楚生受吴昌硕碑帖融合思想的影响,糅合了六朝碑版、造像、汉木简等多种元素。他将碑学的朴拙浑厚与帖学的流畅圆润相融合,既不失朴拙浑厚之风,更有圆润流畅之致。然而,他并非完全照搬吴昌硕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碑学的力量感和金石气息,又能感受到帖学的灵动与韵味,实现了碑帖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貌。
三、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启示
(一)对当代书法临摹的启示
吴昌硕独特的书法实践不仅影响了民国时 期书家的临书取法,而且还对当代学书者的临书道路给予了很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临摹观念和临摹实践两方面。
在临书观念方面,吴昌硕赓续清末以来的崇尚碑学的书学传统,将篆隶作为自己的学书底色,并在此基础上一生专攻《石鼓文》,他的这种坚持和专注为他日后取得成功提供了基础保障。当代学书者在临摹取法时,在临书过程中也应始终保持这种耐心和毅力,专注一碑一帖,在建立自己的书学根基后,再进行广采博取。另外,在碑帖融合观念的影响下,吴昌硕走出了碑底帖面的创作风貌,因此,当代学书者在确立临书观念的时候,应当将碑帖融合作为重要的内容。
吴昌硕临《石鼓文》的碑学临摹实践,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吴昌硕对《石鼓文》的临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似,而是深入挖掘其内涵和精神。这就要求当代学书者应该注重对碑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精髓。吴昌硕的临摹实践还体现在对笔法的深入挖掘与融合上,以印入书、以行入篆和以隶入篆都是具体表现。这就启示当代学书者在进行书法临摹实践时应当注重对笔法的深入挖掘和融合,锤炼笔法的多种可能,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吴昌硕在临摹实践中将自我的个性和风格融入临摹对象当中,这就要求当代学书者在临书时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技法呈现,结合自己的审美和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吴昌硕临摹《石鼓文》不仅对当代书法临摹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当代书法创作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吴昌硕以《石鼓文》为主的临书实践,不仅夯实了自己的临摹基础,还为他的“石鼓风格”创作提供了创作资源,这也证明了他临创结合的一致性。这启示当代学书 者既要重视对临摹对象的深入挖掘,也要注意对创作风格的积累,强调临创结合的统一性。此外,吴昌硕在临摹《石鼓文》的临书实践中还重视碑帖结合,他在临写《石鼓文》时,通过飞白枯笔的表现,既追求了金石韵味,同时也凸显了帖学的运笔节奏,这恰恰也是他在临书时碑帖结合的表现,而这种风格在他的“石鼓风格”的创作中也有体现。这启示当代学书者在创作时要加强对碑帖结合的学习,既不能过分崇碑,也不能一味地抑帖,努力做到碑帖融合,各取所长。值得强调的是,在吴昌硕临摹《石鼓文》的临作和“石鼓风格”的创作中,都表现出了对作品精神意蕴的追求,即在作品中强调“骨”和“气”,这种“骨”主要体现在用笔的果敢和迅疾上面,“气”主要体现在追求点画的金石气和运笔作书的气势上面。这启示当代学书者不仅要锤炼书写的技法,在对作品精神意蕴的追求上还要有明确的态度。吴昌硕临《石鼓文》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正在影响着当代学书者,他的临书观念和艺术追求也将对当代及后世学书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对吴昌硕临《石鼓文》的论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民国时期的临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昌硕临《石鼓文》的临书观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矫正书法“展览体”也具有积极意义。于书法临摹而言,我们应当汲取前人的经验,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于创作上,我们不仅要锤炼自己的技法,更要去追求自己书法作品背后的精神意蕴。
总之,吴昌硕临《石鼓文》所引发的关于清末民初时期临书观的探讨,为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同时也为当代书法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代书家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书法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冯泽伟,男,汉族,甘肃陇南人,成都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