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中和”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采取适度、恰当的方式。“中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哲学、伦理等领域,还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本文聚焦舞蹈艺术的“中和”美学观,从作品呈现、观众欣赏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上述两点尝试提出舞蹈创作走向之思考。
一、“中和”思想之于舞蹈作品呈现
在舞蹈作品呈现中,“中和”思想既有形式上的体现,也有内容上的表达。在舞蹈的形式呈现上,“中和”思想体现为追求和谐、平衡与统一。舞蹈编导通过动作编排、舞台布局等,形成既对立又统一、既多样又和谐的艺术表达。动作编排上,舞者通过流畅自然的肢体语言,既展现个体的独特魅力,又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和而不同”的美学原则;舞台布局上,空间的运用与转换十分巧妙,既有开阔的远景展现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有细腻的近景聚焦人物内心,形成视觉上的层次感和 动态平衡。古典舞《扇舞丹青》中的身体语言艺术正体现出现代解构与古代和谐观的交融。其身体语言的设计突破传统舞蹈的框架,大胆采用现代艺术中的解构与重构思维。舞者通过对身体各部分的拆分与重组,创造出新颖而富有张力的动作语汇。这种解构不仅体现在动作形态上的变化多端,更有对舞蹈内在逻辑的重新诠释。同时,空间的大开大合也为舞蹈增添宏大的叙事感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体验。同时,《扇舞丹青》的核心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舞者的身体语言如同行云流水,气韵连绵不绝,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小中见大、以简胜繁,舞者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通过精妙的编排和细腻的表演,展现出无限的意境与情感;对称平衡、阴阳相合、主从有序、对比反衬等美学原则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使其在动态与静 态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与和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扇舞丹青》中的身体语言还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深刻内涵。在矛盾对立的动作设计中,舞者巧妙地运用了渗透与互补的手法,使看似对立的力量在舞蹈中得到统一与融合。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动作的对比与反衬上,更反映出舞者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矛盾、对立与统一的深刻洞察与独特理解。
舞蹈作为情感的载体,其内容表达同样深受“中和”思想的影响。在舞蹈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对生命、自然、社会等深刻主题的探讨与反思,这些主题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以一种含蓄而内敛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在内容表达上,“中和”思想倡导的是一种适度、中庸的态度,既不过于张扬,也不失之于平淡,力求在情感的抒发与理性的控制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舞蹈情 感的表达上,也体现在对舞蹈主题的深刻挖掘与多元解读上,使得舞蹈作品在展现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因而舞蹈作品常取材于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主题。如古典舞《爱莲说》, 题材源于宋代诗人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以古典舞语汇为基,将荷花这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拟人化、象征化、诗意化,表现东方女性的含蓄、典雅以及如荷花般洁身自好。通过对自然之物的描绘与人格化的升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和”思想。2018年苏州“新人新作”舞蹈作品展演中,作品《和》取材于“雍正版”桃花坞木刻年画经典之作《一团和气》,其深刻挖掘并吸收了画作《一团和气》中蕴含的中国哲学精髓——“礼之用,和为贵”。这一理念作为“中和”精神的核心,强调了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因中致和”思想不谋而合。在作品《和》中,“和”被提升至社会道德理想的巅峰,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安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这一追求,不仅是对古代哲人智慧的当代传承,更是对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艺术化表达。作品《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全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和谐、共进、发展的美好未来。“和为贵”的“中和”思想为作品《和》赋予 了宽博而深邃的灵魂空间,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二、“中和”思想之于观众心理解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舞者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更在于观众对这一“无声的语言”的解读。一方面,舞蹈作品中的和谐氛围与平衡美感能够有效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带来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另一方面,通过舞蹈的情感传达与主题表达,观众能够在观赏过程中产生共鸣与反思,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
首先,从心理学尤其是情绪调节与情感共鸣的维度深入剖析,“中和”思想在舞蹈艺术中对观众心理的影响尤为显著。舞蹈,这一跨越国界的沟通媒介,以其独有的韵律与节奏,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在“中和”思想的指引下,舞蹈作品不仅追求动作的和谐统一,更在情感表达上力求平 衡与内敛,通过舞者细致入微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以及音乐与服装的精心搭配,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和谐共生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得以释放情绪、舒缓压力,最终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完成个人情感的自我调节与升华。
其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中和”思想在舞蹈艺术中的体现,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认知过程。舞蹈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其内在蕴含的“中和”哲学,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古老智慧,通过舞蹈语言的独特编码,被巧妙地转化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观众在欣赏舞蹈时,不仅是在享受美的过程,更是在进行一次关于宇宙、自然、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古典舞中“逢冲必靠,逢左必右”的编排原则,正是“中和”思想在舞蹈动作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引导观众在视觉流动中感受平衡之美,体会“和而不同”的哲学精髓。沈伟的作品《融》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外圆内方的空间装置设计,沈伟巧妙地借鉴了《易经》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创造出一个既古老又前卫、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都被赋予了新的关联与意义,促使观众在审美享受的同时,思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体与心灵和谐共生的哲学命题,激发其对于生命、宇宙、存在等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实现心灵层面的融通与升华。
三、基于“中和”思想的舞蹈创作走向之我思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舞蹈创作,关键在于把握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和谐统一。舞蹈创作者应强化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同时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以及舞者的独特诠释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完美的姿态回馈观众。
(一)强化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
首先,应深入挖掘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对古典舞蹈的起源进行深入研究,是理解其内在精神与美学特征的基础。而对古典舞蹈发展过程的探究,是揭示其艺术生命力所在的关键。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发现舞蹈艺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规律,以及其在保持传统与追求创新之间的平衡。深入挖掘古典舞蹈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理解其内在精神的重要途径。古典舞蹈往往与特定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圆融之美的审美观等,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为古典舞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为其艺术表现注入独特的精神内涵。对其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典舞蹈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从而在创作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次,应关注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在创作过程中,应关注舞蹈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 求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中国现实主义舞蹈的出现,是为了弘扬人类文明的正能量,讴歌人类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从而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为推动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作为创作的动力和自觉追求。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喊出“为人生而舞”的口号,将舞蹈从唯美主义与纯娱乐的道路中解放出来,认为舞蹈应是一种培养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艺术,最终开启了 中国现实主义舞蹈创作的征途。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留外学习舞蹈,回国后致力于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深入康藏地区采风,挖掘边疆地区舞蹈艺术文化,同时还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舞蹈。除此之外还有黎锦晖、贾作光等人,他们共同为中国这块土地带来了现当代舞蹈艺术之光。
而当代舞蹈倡导的现实题材创作,提倡直接或间接展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在传承传统 方面,《醒 ·狮》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为历史背景,塑造了广州人民英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该剧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融入剧情,在展现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通过醒狮的舞动隐喻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的觉醒与不屈精神。在弘扬主旋律方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聚焦李侠与兰芬两位潜伏于白色恐怖中的共产党人形象,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与精湛的表演,展现了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信仰、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同时该剧采用“谍战舞剧”的独特形式,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对传统舞剧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宣传自然保护方面,舞剧《朱鹮》以浓厚的唯美意识,通过成功地塑造现实中的“朱鹮”形象,从浪漫的情状切入对现实环境的关怀,显露出编导关注社会的动机,最终让痛失如此美好事物的人们真切地体会到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在改编民族神话传说方面,《妈勒访天边》以一个壮族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母亲和儿子“勒”寻访天边和太阳的过程以及路途中的种种遭遇,其目的是挽救沦落在黑暗中的民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战胜人性弱点并超越自我的人生观。
(二)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要强调舞蹈作品的创新意识。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应勇于创新,尝试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舞蹈作品。2013年至今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涌现出诸多以崭新姿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如2022年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该剧以渗透着中国美学的文物为创作灵感,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宋代美学的“远”之意境,甚至包含了“回归自然之道”“写意”等中国美学思想。晚会上的《只此青绿》选段中全景与特写镜头切换运用,全景以意象群营造远观自然,近景则捕捉舞者的 面部表情与动作瞬间,同时配以科技手段,建构起新的舞蹈语境。2019年的《敦煌 ·飞天》主要运用中国传统舞蹈中的长绸舞技法,并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长袖舞,结合现代舞美技术以及灯光设计,还原了敦煌文化的富丽堂皇,以舞蹈的形式将文物活化,打破历史的局限,沟通传统与现实。
其次,要提升舞者的专业素养和表现力。舞者是舞蹈作品的直接呈现者,其二度创作对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应注重提升舞者的专业素养,包括舞蹈技巧、表演能力、艺术修养等。同时,鼓励舞者在表演中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舞者在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后,通常会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自己内在的情感去支配身体,展现姿态、体会舞蹈的情境。如于晓雪表演的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表演者以整个心灵来感受和体味这个人物,让人看到人物生命的延续与完结,使舞蹈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中和”之美学观,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瑰宝,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与滋养,它不仅是审美理想的标尺,也是艺术创作追求的至高境界。在舞蹈这一融视觉、听觉与情感表达 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中,“中和”思想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旨在从舞蹈作品的具体呈现出发,深入剖析“中和”思想在形式构造与内容表达两个层面上的独特魅力,进而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中和”思想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两点提出“中和”思想影响下舞蹈创作之我思,指出舞蹈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艺术感染力的提高是编导创作的关键。
[作者简介]陈刘简,女,汉族,福建莆田人,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艺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