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后的十余年,中国涌现了一系列以经典传统文化元素为题材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中国动画电影开辟了一个空前广阔的创作空间,让观众重新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崛起。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当下二次元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融合,进而揭示这一变革为中国动画艺术带来的新机遇与新创作方向。
一、中国动画电影中传统元素的演变
纵观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作品对经典的神话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精妙演绎,证明了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不断进化,成就了享誉全球的“中国风”,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期盼。梳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历程可以发现,随着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的不断创新和变化,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从传统国风到吸纳二次元文化的蜕变。
1940年至2000年为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期,创作者摆脱好莱坞影响,深挖本土文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电影佳作。《小蝌蚪找妈妈》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元素结下不解之缘,正式踏上了一条探索民族风格的道路。进入21世纪,随着二次元文化兴起,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迈向新纪元,开始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如《白蛇:缘起》,该作品不仅视觉呈现上具有创新价值,更在叙事与美学上超越传统,激发了中国动画新活力。这一过程彰显了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多元化发展,走上了一条别开生面、极具民族特色的创作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电影创作曾一度陷入对苏联动画模式的盲目追随,甚至有的作品被人误认为苏联作品。艺术若缺失了民族之魂,便如同无本之木。这一觉醒促使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者在艺术形式与内容两大维度上展开深刻反思与创新探索。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致力于挖掘并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动画电影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在艺术形式的表达层面,创作者对剪纸、泥塑、织绣、绘画、雕刻、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吸收借鉴,并对民间美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戏曲和造型艺术的大胆吸收,在人物、环境、造型方面大胆学习、发展和创新中国传统元素,在人物的形象、生活背景、肢体语言、神态等方面,都力求体现民族特色。这种用新颖的表现形式碰撞传统元素产生的创作火花,让动画造型生动丰满,也让中国传统艺术再上新台阶。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元素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塑造出独具民族韵味的动画风貌。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电影犹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彩,京剧的韵味、剪纸的精妙、水墨的诗意,以及椰林、草原、沙漠的壮丽景观,均成为动画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表现侗族、蒙古族、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形象的中国动画电影,将一个个瑰丽的少数民族神话传说搬上舞台,使动画电影的叙事空间更加丰富。
然而,时过境迁,传统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虽然在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美学观念等方面有所进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但也使中国动画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落入模式化的窠臼,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和创新性重构。这导致在中国电影市场日益商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的创作遭遇了瓶颈,发展态势疲软。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仍大多沿用传统理念来指导创作,看似制作团队日渐庞大,实则产出的作品缺乏吸引力,将年轻观众推向了外国动画电影。
直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系列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动画电影才强势回归大众视野,《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作品纷纷亮相。这些作品在美学风格上与之前的作品显著不同,深深烙印着二次元文化的独特基因。此时,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再创造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再现,而是突破传统框架,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构与创造性重构,引领了一次视觉与理念上的双重革新。
二、融合民族传统风格和二次元文化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族风格动画与当下受众之间的“次元壁”正逐渐瓦解。20世纪90 年代,虽有动画尝试融合传统文化与二次元文 化,但仅是个案,创新性和产业化不足。同时,美国、日本等国的二次元文化产品涌入,以其丰富内容、大胆想象和多元风格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互联网+”的兴起促使各行各业实现突破,二次元用户在电影行业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创作者、传播者、体验者。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在二次元风潮影响下逐渐变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经济效益和社交讨论度的增长便是明证,而“美学上的进步”只是其中一部分。
三、二次元文化重构传统文化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反映创作者内在思维和价值体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人物设定、故事情节、场景营造、色彩运用、音效处理等方面 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动画作品的灵魂;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则通过解析作品中的各类元素,构建出多元化的视角,进而形成认同、赞赏、质疑或批判等多种态度。在此背景下,二次元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读与创新,使得二次元动画电影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及美 学观念上均展现出了迥异于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的新面貌。
从视听角度看,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往往直接呈现民族元素,如中国画风格的场景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角色造型等,这种高度一致性的美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画面的雷同。以《天书奇谭》为例,“蛋生”的形象与“葫芦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形象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二次元文化盛行的当下,创作者更加注重原创性与独特性,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从而在视听层面实现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另外,近几年二次元风格动画电影的配乐和音效让电影内容更丰富,信息传递更直观。例如,《雄狮少年》将狮鼓、客家话、民乐、童谣等传统元素融入舞狮大赛的背景音乐中,配乐中还能明显听出古典音乐和现代摇滚乐元素,显得新颖而富有情感张力。
从叙事角度来看,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曾长期遵循善恶分明的叙事框架,强调教育意义与娱乐性的结合,然而这种模式下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往往显得单薄,难以契合当代观众追求叙事深度与复杂性的审美需求。现代观众更倾向于在流行文化中寻找灵感,通过挑战主流视角来寻求心理满足与自我认同。
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这部影片巧妙地运用了二次元动画的表现手法,对经典的《西游记》故事进行了现代化改编。影片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善恶对抗,而是深入挖掘孙悟空与唐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师徒情感。这一新颖的视角,弥补了原著中缺失的细节,成功搭建了观众与古老故事之间的情感桥梁。这部影片构建了孙悟空与江流儿之间深刻而动人的情感纽带,这种创新的叙事策略与真挚的情感表达,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使其成为一部兼具创新性与叙事深度的动画电影佳作。
从美学角度来看,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直白的说教方式已逐渐失去市场吸引力,其传递的价值观念在现代观众眼中显得过时且缺乏吸引力。相比之下,二次元文化以其唯美的视觉风格、娱乐化的体验以及多元化的审美理念,赢得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二次元动画电影作品不仅追求画面的精致与细腻,更在主 题表达上注重含蓄与隐喻,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此外,二次元文化中的“呆萌”“傲娇”等性格元素,更是为人物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这种新颖的审美体验,让观众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从构图和光影来看,相比于传统民族风格动画电影,二次元动画电影的构图形式随主人公的情绪而变化,非常善于用光影对比来调节气氛和画面美感。以《白蛇:缘起》为例,小白与阿宣初相识,双方警惕性较高,构图呈对角线;后期两人暗生情愫后,画面多以左右分布的构图为主;最后分别时二人互诉衷肠,镜头平视,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在《银幕技巧与手段》一书中,林洪桐导演就曾提及这一点,“色即语、色即意、色即情、色即律动”。该片大量采用光影变化突出故事主线,仅小白找回记忆的一小段动画(洞穴内—山洞—驶出山洞),在光线的变化上就经历了强光—柔光—闪光,氛围诗意唯美。
四、结语
文化本身就是不断突破创新的,在新时期,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二次元文化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两者相辅相成,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创作者会为中国动画电影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作者简介]刘明,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南通开放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佟欢,女,汉族,浙江义乌人,韩国清州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时装与美容。